【一周政策】
国务院1月11日常务会议定了这3件大事:确定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的政策措施,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通过城管执法统一制式服装和标志标识管理办法,推进规范文明执法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通过《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及《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草案)》。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从四个方面明确了“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的具体要求:推动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标准化、办事指南规范化、审查工作细则化、业务办理协同化、事项管理动态化,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规范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避免线上线下政务服务“两张皮”,整合构建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进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平台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等,实现异地办理、同城通办、就近办理;着眼统一用户认证、电子证照等关键支撑技术,深化政务云、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积极运用第三方评估手段组织开展政务服务评估评价。
住建部、财政部日前印发《关于做好城镇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城镇住房保障采取实物配租与租赁补贴相结合的方式,逐步转向以租赁补贴为主。意见明确了租赁补贴具体政策,包括研究制定准入条件,分档确定补贴标准,合理确定租赁补贴面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发改委日前发布《关于加强交通出行领域信用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有效规范交通出行市场秩序和参与者行为,实现诚信服务、文明出行的目标。《意见》明确要建立道路、水路客运经营主体的信用记录,建立铁路、民航失信当事人的失信记录,建立城市交通信用记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信用记录建设。
一周数字
1万亿: 2016年我国GDP增速将在6.7%左右;包括营改增、价格改革等在内的多项举措,去年全年为企业降低成本约一万亿元。
1.5万亿:据1月10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预计2016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15440亿元,占GDP比重为2.1%,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1407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增至56.2%。2017年将重点做好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突破等10方面科技工作。
【京城专递】
2017年北京市“两会”利民好消息一箩筐
连续多日以来,北京市“两会”召开,会上频繁传来利民好消息。涉及教育、医疗、住房与交通等的提升与改善,切实使老百姓获得实惠。这么多好事如果能一一落实,2017年的北京,将是一个焕然一新的北京!且看今年百分百实现的目标。
教育投资:东、西、朝、海四区将增近万学前学位;开工建设部分高校新校区。
住房保障:公租房准入拟放宽并将“量身定做”;特色公租房将继续推进;棚改安置房建设将加速;加快安置房建设;自住房租赁平台将上线;6个地方将建6850套自住房;东西城有望享自住房“专项比例”;城六区选老小区进行综合改造;电梯安装鼓励对业主补偿;楼市调控政策将持续。
医疗服务:105种慢病常用药 “下社区”;推进6家医院转型为康复护理院;构建分级诊疗平台;社区用药将允许厂家直接送上门;城镇居民医保报销标准提高;张家口承德试点医养结合;推进家庭医生签约;7区试点实施中医治未病。
妇产儿科:儿科救治能力将加强;将增28万新生儿产床够用;北京妇产医院南院区启用。
交通出行:推广路侧停车电子收费;小客车指标总量今年仍为15万;S1线、燕房线、西郊线将建成;加快核心区微循环道路改造;研究共享单车停车问题;外埠过境大货车绕行方案将尽快出台;2.6万充电桩覆盖5000余小区;一卡通将实现一卡多用。
疏解整治:故宫、西长安街等22个区域重点疏解;启动中心城区老旧小区整治行动;“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启动;动批再疏解5个市场。
城市副中心:城市副中心规划分为12组团;搬迁副中心后城区办事窗口不动;副中心启动行政办公区二期工程;加快教育医疗资源落户通州;副中心火车站建在地下。
环境整治:南部平原率先实现无煤化;安排182.2亿元治理大气污染;今年治理57条段黑臭水体。
其他:外卖送餐车将进行统一标识;建超200个社区养老驿站。
【观点】
未来30年的新兴科技趋势
未来30年,新兴科技将会有什么变化趋势?2016年,美国未来侦察战略与分析公司为美国陆军部做了一个分析预测,叫《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针对这份报告,上海科学院规划研究处和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战略咨询中心解读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数字技术和网络科技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将会不断提升,进一步融入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报告说,未来30年,先进的数码产品会更多地融入到日常用品中,比如衣服、建筑材料等等,成为我们生活甚至身体延伸的一部分。预计到2030年,全世界75%的人都会与移动设备联结起来,教育、医疗这些产业现有的运作模式也都会被“云技术”改写。还有,计算机对海量资料的分析能力也会越来越强,至于信息之间都有什么关联,这个问题自动机器人就可以解决。所以在未来,信息所有权将会成为人们关注的议题。
第二,随着自主科技的普遍化,物联网会迅速扩张,生物和物理硬件会不断提升人体的机能,未来30年里,这可能会进一步缩小人类和技术之间的隔阂。
据保守估计,到2045年,将会有包括移动手机和可穿戴设备、医疗器械、电器、工业传感器、监控摄像头、汽车、衣服等超过1千亿的设施与网络连接。许多现在需要靠劳动力来检测、管理和维修的工作,未来都会变得自动化。“物联网”的交叉、分析再加上人工智能,还将创造一个拥有全球网络的智能机器,在没有人影响的情况下,这个智能机器就可以自行处理事务。在未来的30年里,通过可穿戴设备、能与大脑相连接的假肢等等生物科技手段,可以将人类的潜能推向极限。
第三,创新科技将进一步强化个人与企业的能力。比如在“材料制造”方面,3D打印机可以打印复杂的物体,人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做个性化定制;再比如,各种新材料,比如纳米材料和金属海绵等等,都将用于衣服、建筑、汽车等日常生活的物品中;还有,21 世纪40 年代中期,真正的量子计算机将会出现,会改变许多其它的技术领域,比如药物研究和材料科学。最后,自动驾驶和运输科技将改变我们的交通和物流,机器人将广泛用于照顾老人、运输货物、维护治安等生活服务。
第四,生物科技的发展让人类修改基因成为了可能。一方面,基因技术将进一步带动“医疗进步”,比如个性化医疗和人性化药物;另一方面,未来,人们可以通过直接搭建DNA序列来创造生物。报告说,目前,科学家们正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能不能把生命转变成数据,像电脑程序一样进行编写。事实上,人们已经编写出了一种藻类,而且还用它的DNA 编写了数以兆计的数据,这种藻类还可以作生物燃料用。在未来的30年,“合成生物学”将会制造出一系列生物,比如可以用来检测毒气的,可以把工业废物转化为生物燃料的,还有能向人体内传递药物的。当然,合成生物学也有风险,如果有人误入歧途,用它来研制生化武器的话,也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第五,随着世界人口的扩张和气候的变化,食物和饮水的压力不断增加,未来,技术将成为全人类健康、安全以及生产运作的保障。报告说,在未来的30 年里,全球能源的需求将会飙升35%,超过40%的全球人口将面临淡水危机。建造防洪设施、使用转基因技术帮庄稼抗干旱、把温室气体存入地下、将硫或二氧化铝离子植入大气层,以此减少太阳辐射,这都是技术要完成的任务。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习近平总书记在《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检查节日市场供应和物价情况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典出﹝北宋﹞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
编辑:张升萍 签发:陈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