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速递】
北京市高校推进“浸入式”学习宣传十九大精神
从2月26日召开的2018北京高校领导干部会议上获悉,北京高校将在全市推进“浸入式”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北京召开全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出台“三个意见”,对高校党建作出全面部署,工作力度、工作成效前所未有。
会议强调,做好首都高等教育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全面加强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根本任务,遵循首都教育“三性三必须”的规律,即首都教育具有特殊重要性,必须在讲政治方面做标杆和示范;具有高度敏感性,必须守好重要政治阵地;具有极端复杂性,必须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创新,把北京“最珍贵的教育资源”充分转化成“科技和人才最大优势”,不断推动首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文创金服平台两月融资超13亿元
近日,北京市文创金融服务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文创金服”)对外公布,上线两个月已为北京市文创企业对接融资超过13亿元,极大缓解了文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痛点。目前文创金服平台已引入具有文创服务特色的商业银行、融资租赁、股权基金、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各类专业化机构100余家,可提供的文创金融产品达100多种,已吸引了1600余家文创企业注册。
文创金服平台还是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贷奖”联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实现“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和“财政奖励”无缝对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文化金融融合,支持北京市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功能。建设伊始,文创金服平台创新性采用“政府授权+市场化运营”的方式,致力充分发挥政策支持与市场服务的组合优势,最大化整合产业发展资源,逐步构建首都文化金融生态圈。
最新数据显示,全国文创企业中上市公司58家,北京占比超三成,达到21家,市值累计3000多亿元。北京市今后还将设立“文化创新发展基金”,支持首都不同门类文创产业的发展。
2018年将重点推进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
2018年北京市两会上,陈吉宁市长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作为与雄安先期8大重点合作领域之一,“推进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将是北京2018年一项重点任务。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也将创造雄安发展的新经济、新动能,成为打造雄安高水平创新创业的新载体。
北京将重点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与雄安新区合作,共建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双方还将共同争取让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向雄安新区延伸覆盖。此外,还将推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下设立雄安新区创新创业子基金。
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计划总规模将达500亿元,将由三省市、国家发展改革委出资以及社会募集构成,主要用于交通、生态、产业、科技创新、承接地基础设施建设等,目前基金方案正在抓紧研究制定,下一步拟向国家有关部门备案。
北京市海淀区实现“刷脸”进门打造科技政府
2018年,海淀区政府的工作人员可以靠“刷脸”进出办公区了。海淀区政府也由此成为全市首个使用人脸识别系统的政府机关。这是海淀落实“创新发展16条”和打造科技政府的措施之一。
海淀区将在区域城市治理、民生改善、政府服务管理等领域推广科技创新成果运用,探索与科技创新企业合作的新模式,推动城市治理理念革新、方式转变和能力提升,用数据科技手段让群众体会到实惠和便利。
【瓯越风采】
温商创业领头雁 回归发展排头兵
17位在京温商登上温州市第二批“温商领头雁”榜单
温商创业领头雁,回归发展排头兵。近日,从温州市政府驻京联络处了解到,日前发布的我市第二批“温商领头雁”榜单中,共有17位在京温商荣耀上榜,约占总人数179人的近十分之一,为实力温商回归创业铺路搭桥、添薪加柴。“2014年第一批百名温商领头雁中,在京温商上榜5名。”驻京联络处主任陈海鹏表示,此次在京温商人数占比的大幅提升,也是近年来在京温商回温发展氛围浓郁的一个体现。
这次上榜“温商领头雁”名单的在京温商有:陈爱燕、陈景爱、方钦佩、胡兴荣、黄庆波、黄献锋、黄祥苗、黄再华、李丕洲、卢明利、钱建新、孙文华、沈显贵、王和飞、王吉雷、王岩雄、项新波(按姓氏拼音排序),其中王吉雷、王岩雄两位是第二次登上此榜。他们作为温商的优秀代表,艰苦奋斗、敢闯敢拼,在北京既能默默潜心深耕多年,又能先知先觉尽得发展先机,如今,他们分别在生物科技、金融投资、机械制造、现代农业、快递物流、时尚生活等产业领域取得较好发展。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们也纷纷开展了回乡投资考察、项目对接和落地等工作,引领和助推了广大温商回温创业热潮。
据悉,市委市政府于2013年12月启动实施了“百名温商领头雁工程”,这些分布在国内外各地的温商在担任“领头雁”后,利用联系面广、信息量大、人脉资源丰富等优势,每年组织一次以上回乡考察,引领广大温商回温创业。 据了解,此批发布的“温商领头雁”们,将继续发挥在温商回归投资创业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开展多方面、多形式的投资考察活动,突出实效,推进项目落地,为温商回归树立典型和标杆。温州各地、各有关部门也将理顺工作机制,主动对接、靠前服务,充分发挥“温商领头雁”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在外实力温商项目落地、资金回流、人才回归。
【时事观察】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还要过哪些关
中国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还要过哪些关?转型中的挑战需要应对,以高速增长为导向的地方政府激励机制面临转型,发展中的风险要小心防范,6亿人口的乡村发展也亟待加力……这是一道并不容易的综述题。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25日表示,中国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完成了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填补“数量缺口”;未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则是要填补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等“质量缺口”。”此外,还要实现两方面转型: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中国要攻克三大关口: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高质量发展要适合中国的发展阶段和国情。
评判高质量发展不能简单以成熟经济体“标准结构”为依据,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大国特征、结构快速变动期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深化改革增强经济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白重恩看来,要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地方政府激励导向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白重恩建言,要建立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地方政府激励:更加强调居民消费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更加强调高效和可持续的公共服务,更加重视企业和居民的主观感受,为“大胆创新探索撑腰鼓劲”;要更加均衡各类企业的发言权和影响力,要赋予居民更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要努力探索在现有制度框架下更好地发挥本地支持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农村要怎么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认为,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突出亮点,是明确了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需要抑制城镇化。2017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8.5%,今后10至15年城镇化速度不可能像过去20年这么快,因为农村能出来的人少多了,农村的机会比原来也多多了。现在一方面农村人口向外转移的趋势会继续,另一方面回到农村的人也会越来越多。乡村如果人口长期过度流失,农村都是老弱妇孺留守,一定会走向衰败。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定要防止农村人口的过度流失,不能等到城镇化达到成熟阶段再回过头建设乡村,这个路径是行不通的。现在中国农村常住人口还有接近6亿、到2035年还有4亿多人,这些人的收入改善、乡村发展了,中国的发展质量才能真正提高。如果是越来越发达的城市、越来越衰败的乡村,那发展的高质量就无从谈起。
资讯来源:温州驻京联络处
编辑:张升萍 签发:陈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