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京温要闻>京温快讯(2018.14)
新闻聚焦
京温快讯(2018.14)
2018-05-03

【京城速递】

  北京“共享教师”制度让优秀教师资源共享

打破学校界限壁垒,使北京市全区优秀教师资源实现共享,让学生无论在哪里就读,都有机会聆听到优秀教师授课,这就是北京刚刚推出的“共享教师”制度!

“共享教师”制度:即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制度 。实施“区管校聘”以后,各区相关部门根据各学段生源变化、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师生比、班师比等要素,按标准每3年核定一次区域内中小学合理的教职工编制总量和岗位结构比例,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调配,以盘活资源,满足实际需求。推行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决策部署。按照计划,2015年在全国19个地区试点,2020年全国落实推广。虽然这项新的管理制度还在试行阶段,但已有不少优秀教师流动起来。

北京市出台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

日前,北京市出台《北京市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2018—2020年)(试行)》。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搭建服务平台,招募全市中学语文、数学、英语等9个学科的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参与,在每个学期内(不含寒暑假)周一到周五下午6点到晚10点、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上午8点到晚10点开展在线辅导服务。

目前,项目组招募的北京名师已经超过8000名。在辅导过程中,师生通过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共同实现基于音频、图片和文本的实时在线辅导。辅导形式包括“一对一实时在线辅导”“问题广场”“一对多实时在线辅导”和“微课学习”。

西城区探索“垃圾不落地”模式社区定时定点分类处理垃圾

2017年10月,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城管科牵头联合光明社区、首华物业和城市之洁保洁队试点实施“垃圾不落地”模式,撤掉胡同内原来的垃圾桶,要求所有居民定时定点分类处理垃圾。

为了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垃圾不落地”模式实施前,社区通过邀请专家办讲座、发放指导手册等方式教授居民垃圾分类方法,同时为居民提供分类垃圾桶和垃圾袋。“垃圾不落地”模式实施后,为了提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活动的积极性,首华物业制定了积分奖励机制。

北京市法院推广速裁案件要素式审判

4月15日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获悉,2018年,全市法院大力推广立案阶段速裁案件要素式审判工作,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提高审判质效,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

要素式审判主要是对固定案情的基本事实要素进行提炼,就各要素是否存在争议进行归纳。对于调解不成,但事实清楚、争议不大、诉讼标的额较小的买卖合同、民间借贷及信用卡、金融借款、追索物业费、供暖费的物业服务合同、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家事纠纷等类型的普通案件,法官可在对案件基本事实要素进行提炼的基础上,围绕争议要素进行庭审及制作裁判文书,简化审理流程,提高审判效率,满足当事人高效、便捷解决纠纷的需求。

【他山之石】

全国首家文化艺术品联盟区块链珠海成立

4月13日,全国首家文化艺术品联盟区块链——文化艺术品联盟区块链发布会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该联盟成立后,将采用区块链(blockchain)技术,为国内艺术品交易市场防伪鉴定提供新渠道,系统保护艺术家的知识产权,并加快推动国内文化艺术品市场发展完善。

发布会现场,主办方进行了区块链应用展示、区块链浏览器公布、艺术品藏品上线仪式,全方位呈现了基于区块链(blockchain)技术应用的艺术品交易新场景,展现了区块链技术对艺术品交易带来的革命性的变化,并宣布在全球启动文化艺术品联盟区块链。为破解文化艺术品市场的瓶颈和困局,2018年3月21日,由珠海雅韵轩艺术管理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共同成立文化艺术品区块链联盟,这也是国内成立的首个文化艺术品区块链联盟。

文化艺术品行业与区块链技术结合后,艺术品经科学采点,数据上传到区块链系统后,将无法被修改、伪造及删除,所有交易信息变得开放、透明且不可篡改,假货将无处遁形。在此平台上,人们可对艺术品追踪溯源,实现艺术品点对点交易,也就是说,今后艺术品交易将不再需要“中介”参与,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中介的信用问题,为艺术品防伪和公正交易提供了新渠道。

艺术品与区块链结合后,艺术品还可被全世界集合管理系统和编目数据库所使用,保险公司、博物馆、执法机构等都可实时验证,整个过程便捷,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例如艺术品盗抢险就非常需要这样一个共享的追踪机制。此外,区块链技术可实现文化艺术品的价值数字化、金融化,让文化艺术品像流通金融产品一样实时交易,且任意调整投资组合,可吸纳更多社会资本投资到艺术品行业。

【时事观察】

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亟需把握好四大关系

农村环境整治是一项民生福祉工程、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亟待补齐的短板。谈到农村环境整治话题往往是喜忧参半:“欢喜”的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且近些年来农村环境整治取得显著成效,甚至农村环境市场逐步成为诸多企业掘金重地;“忧”的是,目前中国仍有40%的建制村未有垃圾收集处理设施,78%的建制村未进行污水处理,甚至不少地区已建的治污工程处于“晒太阳”状态。结合实地调研经验,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需以系统性思维理清并把握好以下四大关系。

一是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和经验宝库,补齐农村环境短板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环境整治是美丽宜居农村的基石,乡村振兴是环境持续投入的保障。具体而言,在摸清底数和破除政策条块化基础上,环境整治方案要与本区域的乡村振兴规划相吻合,尤其要与人口规模及紧凑性、田水树生态要素和村庄功能布局等有效衔接,避免后续重复建设及资源浪费,例如农村道路硬化将大幅度提高后续污水管网铺设成本。另一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以绿色发展引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善于从乡村传统中汲取生态产业智慧,利用效益高、质量好的产业发展激活农村集体经济,以发展的视角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最终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二是政府投入与群众动员之间的关系。农村环境整治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各级政府需承担主导责任,尤其是需落实县级党委和政府农村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但并不意味着政府的大包大揽,抑或在决策、运维和投入等阶段让农民靠边站。具体而言,政府应以相适应、合理的投入方式兼顾硬件设施建设和后续自治能力的培育和发展,例如建立一系列庭院环境评比制度和优良“积分”制度,完善村规民约实现农民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等。激活基层党组织和乡贤能人的力量,尊重农民意愿并充分发挥当地社区在资源配置上积极性作用,提升农民参与的自觉性、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吸纳种田养殖能手、清洁庭院、从事有机农业、传统食品制作和农产品加工村民等人员意见,从而确定环境整治的优先顺序。

三是技术工程与长效管护之间的关系。建管并重是农村环境整治成功的关键点,针对“有人建设、无人运营”和“建得起、用不起”等困局,亟待理顺工程建设及长效机制的作用逻辑,即要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具体而言,可依据村集体经济水平及村民意愿合理确定投融资模式和运行管护方式,例如运用PPP模式或采取“向上争一点、政府投一点、集体筹一点、农民拿一点”的资金投入模式。再根据地理、民俗、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以及统筹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采用适合本地实际的工作路径和技术模式,防止生搬硬套和一哄而上、抑或不接地气而建设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例如因地制宜开发一些好用不贵、易懂易学的“土办法”,久久为功确保各类设施建成并长期稳定运行。

四是末端治标有效与源头治本有道之间的关系。农村环境整治既要治标有效又要治本有道,不能简单就“环境治理”而忽视农业农村大格局。农业机械化及省力化发展、农民文明健康意识提高、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和村镇服务体系重构是农村环境整治之本,要将技术工程末端治理与生产生活源头控制相结合。具体而言,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例如利用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优势促进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改善,实现农村环境整治与产业融合发展互促互进。条件不具备的地区要结合农村中长期发展规划,统筹涉农的“种子”资金推动农村环境保护项目实施落地,并以农业省力化、无臭化为导向,探索一条成本低、易运维及治理有效的环境治理模式。

来源:温州驻京联络处

签发;陈海鹏  编辑:张升萍

上一篇 返回顶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