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速递】
北京市对津冀认缴出资呈井喷态势
从第二十一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获悉:2017年北京市对津冀认缴出资额达2300亿元左右,三年来累计超过5600亿元,呈现井喷态势。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打通创新链、贯通产业链、延伸园区链,一批重大产业合作项目相继落地,产业协同发展步入快车道,尤其是科技创新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目前,三地加快构建“2+4+N”产业合作格局,其中“2”即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4”即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张承生态功能区、天津滨海新区等四大战略合作功能区;“N”即一批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和专业化产业合作平台。京津合作示范区、武清京津产业新城和沧州、正定、保定等特色园区加快建设,集聚效应和示范作用逐步显现。今后,京津冀将完善服务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区域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促进各类平台资源互享、政策互惠、功能互补、融合互动,打造创新发展新高地。
近日,北京市住建委就限房价项目的销售管理办法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意见要求限房价项目的销售限价与周边市场价格评估价作出对比,价差比低于15%时,项目将由开发商直接作为商品房销售;价差比不低于15%时,将收购转化为共有产权住房。
新出炉的销售规则,正是为了压缩牟利空间。限房价项目拍地规则和销售政策,既防止开发商炒地推高房价、地价获取暴利,也防止住房出售时提前锁定的价格较市场价明显偏低引起投资投机购房人炒房获取暴利。最终的目的就是让限房价项目分配到刚需家庭手中,实现“房住不炒”。
此次征求意见稿的“评估价”,将决定“限竞房”未来的销售方式。如果某限房价项目在土地出让时所限定的销售均价为5万元/平方米、之后的评估价为5.5万元/平方米,那么该项价差比低于15%,这些房源就是商品房,具备北京市购房资格的都可购买;但如果评估价为7万元,那么价差就高于15%,就会变成共有产权房。
5月20日获悉,北京居家养老地方标准已经在市质监局立项,年内有望出台。截至2017年年底北京市建成运营的养老驿站有380余家,到2018年年底将达到500多家,至2020年可突破千家。按照市民政局要求,目前已经起草了北京居家养老的地方标准,该标准主要分为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两大类地方标准。包括居家养老服务规范通则、老年餐服务、清洁服务、助浴服务、应急服务、协助医疗服务、老年人康复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等,上述标准均将有力提升北京市整体养老服务水平。
5月17日,北京市首家科技小院项目在密云区东邵渠镇西邵渠村正式启动。北京科技小院是北京市为更好地服务国家精准扶贫战略,聚焦北京扶贫攻坚、精准帮扶工作,由市委统战部会同市农委、中国农业大学和密云区委,整合统战优势推出的科技帮扶项目,旨在通过有效解决科研与需求脱节的问题,探索扶贫与扶智、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科技精准扶贫新路径。科技小院是由民盟成员、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带领农大师生,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的深入农村一线的扶贫模式。
【他山之石】
杭州市老年食堂的三种运营模式
从2003年9月杭城开出第一家社区老年食堂至今,转眼已走过15年。截至2017年底,杭州的实体老年食堂共有1176家(含助餐服务点)。目前杭州的社区老年食堂,基本是以下面三种模式在运营。
模式一:引入市场化经营街道每月进行相应补贴
王马社区老年食堂扩大面积,引进了连锁专业的品牌大型餐饮企业。食堂推出了“A、B”两种就餐卡。A卡和B卡持有者享受的补助不同。现在王马的食堂每天都有12种不同的菜品选择,一荤两素加一汤与饭的总套餐价只需每份12元。只是作为企业,老年食堂也需盈利,王马老年食堂尝试新办法。上午10点30分到12点,老年食堂只对辖区老人开放,中午12点以后,开始对辖区其他居民开放,但是没有优惠的。
模式二:街道自主经营设置公益性岗位
杭州第一家老年食堂——翠苑一区社区老年食堂,则走出了另外一条路。翠苑一区老年食堂每天七八种菜式,老人们自主选择,两荤两素,五六块钱就可以了。街道自主经营,下派了一名社工,专管采购和财务,另外设置3个公益性岗位,人员工资由政府补贴。煤气、水电什么的也有补贴。
模式三:完全第三方经营每月基本持平
在上城区连开9家的小乐胃已经成为了老年食堂的一个品牌。由各个社区委托,完全企业运作,自负盈亏。每天都是现烧菜肴,老人自主选择,素菜2元,荤菜7元,米饭1元,汤免费。吃一顿饭,10元钱以内。每天至少能有四五十人来用餐,多的甚至上百人。
【时事观察】
IPO通过率下降PE股东亟需“替代性”退出渠道
2018年以来,无论是IPO上会家数还是通过率,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对部分折戟IPO的公司的股东结构进行了梳理,发现半数以上都有PE股东出现,其中还不乏九鼎、达晨、红杉等知名PE机构。显然,一些原本拟通过IPO实现项目退出的PE,亟需寻找其他的退出渠道。
据统计,截至5月中旬,2018年以来发审委共审核96家公司的IPO申请(剔除“取消审核”案例),通过50家,通过率为52.08%。对照2017年全年,IPO通过率为79.33%;至于2017年同期的数据,发审委共审核210家公司IPO申请,通过178家,通过率达84.76%。同时,2018年以来明确未通过IPO审核的有38家,被否率39.58%,呈上升态势,这还不包括一些“暂缓表决”的公司。
审核家数、通过率、被否率的“两降一升”背后,PE股东们面临退出难题。如被否的拟主板IPO公司欣贺股份,有6方股东为投资机构,持股占比合计18.60%。其中,祥禾泓安、祥禾股权累计持有1.5%的股权,背后是资本市场上赫赫有名的涌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再如中和药业,嘉兴九鼎持有公司5%的股权。而深圳雷杜生命科学的股东之中,达晨创投通过达晨创泰、达晨创恒、达晨创瑞等合计持股13.93%,且达晨创投已委派人员担任该公司董事。还有丽人丽妆,阿里网络持有该公司19.55%股权,为第二大股东。折戟IPO的公司背后也不乏国字号背景的投资机构,如北京市国资委旗下的北京建工环境修复,国管中心就持有其5.26%的股权。此外,红杉资本还通过红杉聚业、红杉盛业分别持有该公司9.36%、6.43%的股权。
此外,也有部分上市公司的参股企业IPO遭否。如卓翼科技投资的北京朝歌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厦门钨业投资的赣州腾远钴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值得一提的是,厦门钨业对腾远钴业既是客户又是供应商,这也成为审核的重点之一。
对于PE机构所面临的问题,有分析人士指出,在目前资金面趋紧的大环境下,投资成本呈上升之势,但IPO退出通道已收窄,PE不仅需要重新衡量其风险收益比,更要找到其他的退出渠道。
稿件来源:温州驻京联络处
编辑:张升萍 签发:陈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