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速递】
9月9日,北京互联网法院挂牌成立,集中管辖互联网购物合同纠纷、互联网著作权权属纠纷等案件。集中管辖北京市辖区内应当由基层人民法院受理的第一审特定类型互联网案件,包括互联网购物、服务合同纠纷;互联网金融借款、小额借款合同纠纷、互联网著作权权属和侵权纠纷;互联网域名纠纷;互联网侵权责任纠纷;互联网购物产品责任纠纷;检察机关提起的涉互联网公益诉讼案件;因对互联网进行行政管理引发的行政纠纷;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的其他互联网民事、行政案件。
在审理方式上,北京互联网法院以“网上案件网上审理”为原则,重点打造电子诉讼平台。当事人不需要到法院就可以实现起诉、调解、立案、送达、庭审、宣判、执行等全部或部分诉讼环节的网络化办理。
当前,北京正处于全面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其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步伐将提速,从四方面着手,全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一是以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为目标,大力发展太阳能、热泵系统应用,扩大绿色电力消费规模,全面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二是以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契机,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端应用,建设一批高端示范的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三是以能源转型为方向,加速可再生能源与城市能源体系融合发展,提高能源系统绿色智能高效水平。四是以能源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政策标准体系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推动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的发展。
近日,北京通州区海绵城市试点工程(PPP项目)——海绵型小区改造施工二标,发布招标公告。
通州区海绵城市试点工程(PPP项目)内容包括透水铺装人行道、透水停车位、透水沥青路面、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带、透水铺装广场、生态停车场、下凹绿地、雨水花园、雨水收集设施、植草沟、配套管网等。试点将通州自来水厂、大顺斋、民族幼儿园等更多的单位、小区、公园、广场将采用屋顶绿化、雨水调蓄、人工雨水湿地、下凹式绿地、植草沟、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措施,预计到2030年,80%建成区面积将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最终成为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具有较高“海绵度”的生态宜居城市。
【他山之石】
多地在力推企业上云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
近期,广东、宁夏、江西、浙江等多地都在力推企业上云,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与工业系统各个环节和要素深度融合的结果,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从目前来看,发展工业互联网是大势所趋。
宁夏日前出台了“工业互联网18条”,计划到2020年基本构建起工业互联网网络,初步建成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到2020年,宁夏要建成使用30个以上企业级、培育引进10个以上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千家工业企业上云、万台工业设备联网。同时,建成20个智能工厂、30个数字化车间,打造100个工业互联网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创建5个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
广东省经信委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处透露,广东省发展工业互联网有自己的优势,新的支持政策即将出台,其中,面向社会进行补贴的方向和具体目录达到11个。
江西省日前出台《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文件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到2025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
浙江省政府近日发布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嘉兴已提出力争到2021年实现“333”目标,即构建30个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其中10个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行业级平台、20个具有特色的企业级平台;培育300家省级以上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试点示范企业;实现30000家企业上云。
【时事观察】
全国清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或将卷土重来
2018年6月15日,国地税合并正式启动,引发全国瞩目。这意味着收紧地方政府的税收征管权,地方很难再采用以前的税收政策大比拼来招商引资。地方政府未来也极有可能会用财政补贴的方式替代给企业的税收优惠。目前,多地开始密集清理招商引资税收优惠政策,国地税合并的影响渐显。近几年,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经历了清理—暂停—停止清理—鼓励出台等反反复复的过程,如今或又进入清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轮回,这将是招商引资面对的最大变局。
一、先兆:影视工作室查税风波
近期,创投基金自然人有限合伙人(LP)纳税纠偏、影视业查税风波、社保费划转税务部门征收等新闻,频频刷屏,引发各界热议。这些事件背后共同的背景是,随着国地税合并的推进,以往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给予企业的各种税收和社保优惠,因为不合规而逐渐暴露,面临新一轮清理。
在创投圈引起狂澜的纳税纠偏,实际上是国家税务总局否认了地方政府此前对私募股权基金自然人LP缴纳个人所得税宽松处理的做法。2008年左右,为支持私募基金发展,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等地出台文件,自然人LP从有限合伙企业取得的股权投资收益,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或财产转让所得缴纳个税,适用20%比例税率。但是,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规定,合伙企业的自然人合伙人获得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均需按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缴纳个税,适用5%—35%的超额累进税率。
影视工作室查税风波,也是地方在执行过程中宽松处理,对工作室缴纳个人所得税采取核定征收的方式被取消。这些工作室多为个人独资企业,不缴纳企业所得税,而是比照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适用5%—35%的超额累进税率。但在实践中,地方往往对工作室采取核定征收的方式,而非更为严格的查账征收。核定征收只需确定一个核定征收率,以收入总额*核定征收率来确定个税应纳税额。一些地方对工作室个税核定的征收率很低,多集中在0.5%—3%,其税负远远低于查账征收方式下的税负。
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或再次被清理
地方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往往会对企业承诺一些税收优惠,比如给予个税、企业所得税优惠、将增值税收入地方留成部分返还给企业等。这些行为并不合法,一旦地方财政收入吃紧,政府不兑现承诺,即使诉诸法律手段,企业也很难获胜。
社保缴费费看似与税收相去甚远,但实践中同样成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调研发现,近年来浙江、广东等发达地区执行较低的社会保险费率,将此作为吸引投资的重要谈判筹码,形成不少政策洼地。具体征缴工作中,很多地方按下限核定缴费基数、确定较少参保人数,以此吸引企业落地。而一些大企业能给当地带来丰厚税收、解决大量就业,也具备同地方政府谈判社保费的砝码。这类社保缴费谈判机制,不利于区域间公平竞争环境。随着国地税合并与税务部门统一征收社保费的改革推进,社保缴费作为地方招商引资手段的谈判空间,将大为收窄。
混乱的地方税收优惠并不是新问题。2014年,国务院曾印发《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要求全面清理已有的各类税收等优惠政策。除依据专门税收法律法规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税政管理权限,各地区一律不得自行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未经国务院批准,各部门起草其他法律、法规、规章、发展规划和区域政策都不得规定具体税收优惠政策。但因种种原因,清理行动被叫停。
随着国地税机构合并、社保费划转税务机关统一征收等改革的推进,地方政府不再具有税收、社保费的征收管理权,清理地方政府的各类优惠政策,迎来了新的机会。从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角度看,这些改革势在必行,但也将彻底改变改革开放40年来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格局,对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讲,旧有的行为模式将被打破,痛苦或许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