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速递】
10月15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全国科创中心100个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一系列项目主要来源于重大科学进展、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奖励项目的最新成果。
100个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包含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成果三个阶段。此次发布的100个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有如下特点:一是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如清华大学等单位首次探测到双粲重子,对其性质的研究将有助于人类深入理解物质的构成和强相互作用力的本质。二是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如大型水电站用高强度易焊接厚板与配套焊材焊接技术开发应用成果,在国内外9项大型水电工程中得到应用。三是聚焦“高精尖”产业发展。成果覆盖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医药健康等十大“高精尖”领域。四是聚焦首都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如清华大学等单位的绿色公共建筑环境与节能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成果,年节电约2.6亿千瓦时,年二氧化碳减排量约22.3万吨。五是聚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部分成果通过专利许可和转让方式实现产学研合作。
正在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通州区,探索让在学校读书的学生直接到职能部门挂职锻炼。根据要求,每个单位要指定一名领导班子成员作为联系人,负责挂职实习的指导,还要通过经常性的谈心谈话,为学生们传授经验、交流思想、指出不足、提出建议、帮助成长。
根据安排,博士生挂职处级干部助理,如乡镇书记助理、委办局局长主任助理等,硕士生挂职科级干部助理,如乡镇二级部门负责人助理、委办局二级部门助理等。相关领导要求,接收单位要善于搭梯子,有针对性地安排他们参加党委会等重要会议,尽快了解和熟悉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工作进展。不止党委会,还有一些单位的务实的工作会议,挂职学生也会参加。在挂职结束后,区委组织部还将本着双方自愿的原则,择优推荐部分学生参加通州区选调生考试。
北京市将建中医药国际体验中心护航冬奥会
在上周末举行的第三届北京·西山中医药文化季系列活动中,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联合石景山区政府发布了“北京市中医药创新发展六大品牌项目”。其中“中医药冬奥”品牌项目主要包括启动冬奥会中医药国际体验中心,开展中医药冬奥“三训”项目和组建冬奥中医药志愿者服务团队等内容。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冬奥会中医药国际体验中心将集中医药特色诊疗、文化传播、互动体验和培训教育为一体,为冬奥会赛事和国际活动提供医疗服务保障,全方位传播中医药传统文化。具体来说,与中医药相关的技术和服务将被纳入到奥运村综合诊所,针灸、拔罐、推拿等中医传统疗法,也将用于运动员损伤和康复治疗当中。按照初步规划,北京冬奥会中医药国际体验中心将于2018年年底前完成方案制定和选址立项,预计2020年年初启用。
【他山之石】
重庆市两江新区将建中以产业园
近日,从重庆市两江新区水土高新生态城获悉,两江新区管委会、中关村医学工程转化重庆中心、以色列国家平台公司三方在以色列签署战略框架协议,在两江新区筹建中以产业园,预计年底开园,将引入医疗等以色列高端技术项目落地重庆产业化。产业园以医疗板块为核心,同时引入以色列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通讯系统等高端技术项目。按照协议,每年将引入50家以色列的企业,同时,每年还将在重庆举行两次中以创新大赛。
2018年中关村重庆中心还将于2018年底建设“中关村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以支撑和承接两江新区从以色列引进高端医疗项目落地重庆产业化。2019年,中心每年将产生300亿元产值,到2020年,中关村重庆中心力争形成1000亿元产业园。
深圳市多重减税红利密集落地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2018年以来,一系列简政减税降负措施连续出台,持续为市场主体减负赋能。在深圳,减税“礼包”密集落地,多项减税措施不断发力,推动企业负担不断减轻、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为新时期深圳经济和企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新契机,注入新活力。
深化增值税改革给企业带来巨大利好,此次增值税改革税率调整涉及全市一般纳税人近40万户,实现净减税超过36亿元。为深圳企业加快技术更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此次退税率调整涉及产品种类多、上调幅度大,有利于降低出口企业的税收负担,对提振外贸出口等方面将发挥积极作用。尤其是对外贸型经济特征明显的深圳而言,此次增值税出口退税率调整覆盖了深圳主要出口产品,将直接惠及大部分出口企业。受益的企业中有九成企业的年出口额在10万美元以下,新政策将帮助这些中小型出口企业减轻负担,提高应对外部环境冲击的能力,为企业发展带来信心和希望。
提高出口退税率是国家加大减税降负力度的又一重大举措,2018年以来,深圳市税务局第二税务分局严格执行退税业务审核时限规定,全面实现电子退库,前三季度共为企业办理退税758亿元,同比增长2.6%。下一步,将大力推进无纸化试点扩围,努力实现全市九成以上的出口退税通过无纸化方式申报审核;并精准简化退税申报,加快探索对三类、四类出口企业以发票电子底账信息替代交叉稽核信息办理退税。
【时事观察】
托育服务亟待解决的三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家庭福祉的关注让位于经济发展,除了部分企业和机关单位开办了托儿所之外,社会托育服务几近空白。在21世纪初,这些托儿所在市场化的过程中被逐渐取缔,“1—6岁的宝宝谁来带?”是让不少职场父母头疼的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一个难题。
托育机构数量极其不足,是为中国托育市场存在的第一大问题。有数据显示,1991—2000年间,婴幼儿在公立机构入托的比例持续下降;2004—2011年间,该比例几乎均为0。而究其原因,首先,随着二孩出生带来的学前教育资源紧张,很多地方公立幼儿园也陆续取消原本针对两三岁儿童的“托班”,公办托育服务进一步萎缩,第二,“多个部门办不下一个托儿所”的复杂现状,也导致民办托育机构数量迟迟跟不上。“入托无门”成为很多0岁到3岁幼儿家长的心病,不少母亲为了照料子女,不得不弃职回家。
托育服务机构严重失衡,是为中国托育市场存在的第二大问题。公办托育服务完全萎缩,部分公办幼儿园虽设有托班,但多数只招收两岁半或两岁的幼儿,鉴于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为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及(2014—2016年)设置的入园率指标要求,各地公办幼儿园基本不招收3岁以下幼儿。依托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开办的幼儿园和托儿所寥寥无几;部分提供全日制托育服务的早教机构因收费昂贵,不仅没有达到缓解家庭照料幼儿负担的目的,反而会让许多家长望而却步。
托育教育相关政策空白,是为中国托育市场存在的第三大问题。目前,中国托育服务总体目标不明,部门职责不清,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缺位,托育机构建立和服务标准双双缺失,社会办托育服务的积极性受到极大遏制。一些非正规托育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家庭式托育和机构托育服务往往因逐利而降低服务标准。
如今,托育服务体系在许多国家都被纳入公共服务体系:韩政府制定《岗位托儿制度》,要求女职工超过300人的企业,在工作场所内开设非营利性儿童照料中心;法国通过家庭补助形式鼓励政府与企业、社区合作,增加托育服务供给;日本鼓励雇主建立托幼设施,根据企业类型和费用类型予以补贴等等,这些先发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和经验表明,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及其服务提供,有助于降低孩子的生养成本,化解女性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