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富,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是祖祖辈辈留给后代子孙的宝贵遗产。温州这座历经风雨的千年古城塑造了以农商文明与事功哲学为特征的瓯越文化,孕育了温州人勤劳务实、开拓进取、自主创新和拼搏闯荡的品质。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以其独特的内涵和概念,强烈的地方色彩,浓郁的乡土气息大放异彩。而温州众多的非遗项目中,不得不提四项具有世界级地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泰顺廊桥营造技艺、木活字印刷术、乐清细纹刻纸、永嘉昆曲。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通过展品与温州历史对话,越过时空的阻隔,体味温州文化的这份独特与深厚。
“凌虚千尺驾飞桥,势控长虹挂碧霄。“这是清代泰顺文人张天数盛赞仙居桥的诗文《长桥夕虹》中的佳句。图一至三为馆内泰顺廊桥溪东桥模型,该桥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溪东桥秀美、轻灵,宛如一抹彩虹横跨在乡间,为过往行人遮风挡雨,久而久之,廊桥已不再是起初单纯的风雨亭,而是集歌舞表演、商业活动、祭祀于一体的一条“乡间闹市”。
廊桥世界各地都有,不单只有温州泰顺有,那为什么泰顺的廊桥如此有名呢?其实在泰顺也不是各种造型的廊桥有名,其中以编梁木拱桥的廊桥最有名气。它不单是因为泰顺廊桥历史悠久、造型丰富、数量众多而有名,还因其整座桥身不用一颗钉子而著名。这得要归功于其独特的制造技艺——“梁编木拱桥营造技艺。聪明的泰顺人用简单的工具,巧妙地利用力学原理营造一座座精美的桥梁,极具科学性(见图四泰顺廊桥营造技艺展示橱窗)。不可否认,在没有机械化大生产的农业社会,老百姓用简单的工具材料制造出一座座秀美的桥梁是值得我们钦佩,它是我们中国人天人合一理念的质朴体现。在2008年,“木拱桥营造技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木拱桥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在泰顺,目前现有30多座古廊桥,其中有15座廊桥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分布在泗溪镇、三魁镇、洲岭乡和岭北乡等地。
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由北宋平民发明家毕升发明,他改进了雕版印刷的缺点,为人类文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关于木活字印刷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比较完整的记载,但遗憾的是关于活字印刷品的发现甚少。所以活字印刷术一直被德国的铜活字印刷所取代。直到在瑞安平阳坑镇东源村和曹村镇西前村发现2处,它完整保留和仍在用木活字印刷宗谱,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这为我国关于木活字印刷术的历史添上了重要的一笔。在当地木活字印刷技艺,主要用于族谱印制,取上好棠梨木,经日晒雨淋自然干燥后制作字模,刻老宋体,制成一个个木活字,经排版、校对、印刷等多项过程最后装订成册。2008年,“木活字印刷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1月,“木活字印刷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
再来看以细而闻名遐迩的乐清细纹刻纸,它以纸为材,以油盆、刻刀为工具,作品娟秀、纤巧、精致,图案细如发丝,精细讲究。它发源于乐清民间剪纸“龙船花”,技艺独特精湛,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它反映出浙南沿海和瓯江流域的民俗,是古代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白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被誉为“中国剪纸的南宗代表”。艺人们能在一寸见方的白色连史纸上刻出52根细如发丝的线条,堪称“中国一绝”。在2006年,“乐清细纹刻纸”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乐清细纹刻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最后,来看看传统戏曲——永嘉昆曲,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保留有“海盐腔”和早期“温州腔”遗音,具有特殊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永昆是昆剧传入温州(古称“永嘉”)后,长期受当地方言语音、风土人情、民间戏曲等影响,而形成的特具古朴细腻并有生活化等风格的地方剧。永昆剧目《张协状元》先后获曹禺戏剧奖、文华奖、鲁迅文学奖和中国戏曲学会奖。在2006年,“昆曲(永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5月“昆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为平民艺术的永昆,长期扎根于民间。它从温州南戏直接继承而来,是目前国内硕果仅存的一个古老剧种。为了让观众可以进一步了解永昆,贴近永昆和观众的距离,我馆陈列展出了永昆表演服饰以及影音制品(见图十),同时也为观众们设计了永昆互动游戏(见图十一),让观众享受文化带来的欢乐。
正如我馆前言所写“文化是积淀,文化是品位,文化是力量”,而这种积淀、品味和力量,需要你我共同去继承和发扬,只有如此我们的文明才能得以延续,我们的后代子孙才能继承这份难能可贵的遗产。其实作为文化,没有地位高低、重要与否的区别,作为遗产,我们都应该如对待珍宝一般将他们细心呵护,我们在惊叹这些宝贵遗产的同时,更应该为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共同去保护和传承这份历史留下的珍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