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京温要闻>京温快讯(2021.10)
新闻聚焦
京温快讯(2021.10)
2022-04-20

【京城速递】

碳中和联合创新中心在北京成立

5月12日北京建筑大学以“城市与建筑碳中和”为主题举办第四期明湖论坛。论坛上,碳中和联合创新中心正式揭牌。该中心由北京建筑大学联合节能减排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及人才培养基地等一批重点科研单位、行业协会及天普集团、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泛华集团等龙头企业共同发起成立。

中心成立后,将重点建设碳中和技术资源库、专家资源库、特色项目资源库,以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科技任务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团队建设为助力,以建筑产业园区建设为接口,以建筑产业联盟为载体,围绕以“绿色城市”建设为核心的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拟布局建筑、交通、环境和管理四大碳中和技术研发方向。

中心将结合学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学科优势,重点聚焦发展绿色建筑、提升建筑节能水平、降低建筑能耗等方向开展研究工作,发挥学校在建筑领域的研究积累,在建筑行业可再生能源利用、提高建筑碳汇能力等方面进行攻关,并坚持产学研贯通原则,希望研究成果能够落地,既促进人才培养,又助力产业转化。

今后,该中心将致力于解决绿色低碳原创技术产业化和人才、平台共享机制等问题,合作各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推动绿色低碳科研成果高效转化为创新生产力,在建设碳中和示范园区、探索创新研发中心建设模式、构建产学研融合机制等方面加强合作,培育创新型的企业和潜力企业,催生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型产业集聚,推动区域相关产业协同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为促进碳中和领域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及降碳行动、北京绿色城市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北京市探索“远程处警”新模式”

近日,北京市探索出一套“跨越时空”的交通事故远程处理新模式。通过“远程处警”,5分钟左右即可处理完毕。“远程处警”改变了以往交警到现场判定事故责任的处理方式,突破时空限制,交管部门、保险公司等相关主体实现了一体办公、一键处警、一拍取证、一网处理、一站办结。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北京银保监局、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签订“警保合作”工作机制框架协议,从技术上、模式上、政策上全面升级事故远程处理工作。

 

北京市试点建20个古树主题公园

2021年,北京市将试点建设20个古树主题公园、古树保护小区、古树乡村、古树街巷等。园林绿化部门持续多年开展古树体检、复壮等工作。此次工程拆除了古树外围的硬化地面,并将护栏外扩,这样一来,古树的营养面积就从16平方米扩展至260余平方米;对古树保护范围内的一口地窖进行回填;移栽周边争夺生长空间的香椿树、栗子树等。下一步,相关部门还将对古流苏进行细致的体检,根据情况制定下一步保护和复壮方案。将探索古树名木及其生境的整体保护新模式,并推出20处试点。

 

大兴区打造全球创新资源接驳地

2021年以来,大兴机场临空区基础设施加紧建设,优惠政策频出,实现临空区、自贸区、综保区耦合发展,全力打造全球创新资源接驳地。

“量身定制”办公空间。东片区定位为生命健康创新孵化区,主要面向基因技术、细胞治疗等“高精尖”产业;西片区定位为金融创新区,重点吸引银行、金融研究机构入驻。建设了“多站合一”综合能源站,融合地源热泵、屋顶光伏等系统,实现电、冷、热和太阳能等多种能源的集约控制和高效互补。自贸区创新服务中心的办公楼采用装配式模块化方案,可根据入驻企业的不同规模进行划分、合并,使建筑具有最大的灵活性,“量身定制”办公空间。

临空区的事临空区办。临空区管委会选派了专人作为“项目管家”,不仅从产业规划、人才政策、配套服务进行全方位解读,方便企业选址,还提供审批全流程的帮办服务,加快企业落地。在自贸区创新服务中心,还设有人才发展服务中心和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站,推动“双自贸”建设,临空区还推出涵盖机场发展、生物医药、类海外商务区、数字经济等多个领域的120条制度创新清单。大兴机场综保区将两个区块融合,通过封闭道路连接,能加快货物的流转速度,并打造了“一个系统、一次理货、一次查验、一次提离”的监管模式,持续推动通关便利化。

【他山之石】

广东省印发方案试点首席数据官制度

日前,《广东省首席数据官制度试点工作方案》正式印发。广东省选取省公安厅、省人社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医保局、地方金融监管局等6个省直部门以及广州、深圳、珠海、佛山、韶关、河源、中山、江门、茂名、肇庆等10个地市开展试点工作,推动建立首席数据官制度,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首席数据官的职责将侧重于统筹数据管理和融合创新,推进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领导本行政区域内数据工作,对信息化建设及数据发展和保护工作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组织制订数据治理工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及相关制度规范,推动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深度融合和应用场景创新。试点地区各选取不少于3个县(市、区)、5个市级部门分级开展相关工作,健全畅通的决策指挥体系、清晰的分工合作框架和运转高效的组织模式,进一步提高各地各部门公共数据治理、运营和监管水平。

【前沿观点】

产业社区和智慧技术助力打造韧性城市

仲量联行中国区战略顾问部总监徐岱雄在日前举办的“2021中国房地产市场峰会”上表示,“十四五”时期,中国将步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进入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城市更新的新阶段。如何打造更有韧性的城市,提升居民的工作、生活、居住品质,将是政商学各界关注的焦点。区域一体化新格局加速形成。“十四五”时期,从单一向大城市集中到走向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中国城市新格局正在不断加速形成。

“当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等19个城市群承载了中国75%以上的城镇人口,贡献了80%以上的GDP。”仲量联行分析认为,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中,超大型城市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应当引导过度集中的资源要素逐步有序转移,合理降低中心城区的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而对于中小型城市来说,需明确自身在城市群视角下的差异化占位和价值链视角下的产业链位势,从而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

以长三角为例,其未来的核心发展模式将是依赖“科技创新驱动”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上海在“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发展目标将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及国际化的资源配置功能;南京连续3年市委“1号文”聚焦打造创新名城,对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创新型领军企业的培育壮大提出了完善的发展支撑;杭州逐步从过去过于依赖“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模式迈向围绕“数智”的发展导向,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体系;合肥在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后,重点将以滨湖科技城为主要抓手,建设若干世界级和国家级产业集群,倾力打造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等未来先导产业。

仲量联行上海战略顾问部总监吕玫分析,伴随着长三角都市圈的发展,充分发挥上海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的龙头作用,强化苏浙皖各自的创新优势,形成等高合力,将为城市联动发展的结构性困局提供系统性的发展路径。“十四五”规划指出,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未来评价城市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将会弱化GDP导向,转向“以人为本”的多元创新评价体系。仲量联行在评价各大城市中央商务区的发展路径时,除商务活动活跃度这项指标外,也将交通枢纽密度、社会影响力、城市生活要素这三项因素纳入考量,以四大维度来探索复合功能中央商务区的构成,增强城市发展韧性。从产业园区到产业社区,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相互融合。超大城市的功能疏解和区域内城市寻求差异化发展,将使得更多中小城市和郊区卫星城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和人才流动。

仲量联行分析认为,传统的产业园区将全面升级为新兴的产业社区,承担起更多的城市功能,把产业要素、生活要素、创新要素融为一体。对此,徐岱雄表示:“在产业社区中,高精尖企业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开放共享的氛围、智慧场景的应用以及文化和生活功能的贯穿。”目前,国内已经有部分园区呈现出这样的趋势。如上海临港片区的产业园区采用开放式设计,打破园区边界;而张江则通过宜居、宜学、宜业的配套功能吸引高素质人群驻留。

上一篇 返回顶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