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速递】
北京以“首善标准”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近年来,北京市教育系统聚焦学生实际获得,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努力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以“首善标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全面压减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与此同时,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对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的校外培训机构,予以严肃查处。专门出台了《北京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明确培训机构收费标准,加强预收费监管,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保障学生和家长的权益。将继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教育治理体系。在教育评价改革中,系统梳理大中小幼不同学段和不同类型的评价指向,在方式和指标上进行有机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还将在适应科技发展、促进育人方式变革上实现更大突破。未来,传统学校的围墙、教师的身份、学校的图书馆和实验室已不能再限制学生的认知和学习来源。相关政策已经出台,《关于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工作方案》明确了空中课堂、双师课堂、融合课堂的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未来将助力全市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以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实现跨越式发展。
北京大力培育智能制造产业群
北京市在“十四五”时期还将打造10家世界顶级“智慧工厂”和100家“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
将推动“千”家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智能化逐步升级,基本实现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智能化升级的全覆盖。还将促进小微制造企业降本提效,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支持小微企业设备联网上云、业务系统云端迁移;推动绿色智能制造协同发展,鼓励企业加大绿色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利用智能化技术促进绿色制造水平提升。
将在应用侧建立北京智能制造评估诊断体系,为制造企业提供智能制造成熟度评估、智能化转型咨询诊断等服务;在供给侧提升装备与软件供给能力,尤其在关键核心装备、通用和专用软件方面增强供给能力,支持在关键零部件、工艺系统等短板环节加强布局;在产业生态方面围绕“优势产品+标杆工厂”发展模式,培育打造智能制造万亿级产业集群。
将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通过贷款贴息、达标奖励和支持第三方服务等方式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化绿色化技改升级、智能化绿色化诊断评估服务和数字化赋能服务;将中小微企业上云上平台纳入中小企业发展资金重点支持范围。
北京计划2021年发展千家养老助餐点
2021年全市计划发展1000家养老助餐点,切实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题。北京市所有养老服务驿站均面向社会开展助餐服务,同时,为鼓励驿站开展助餐服务,老年人使用“北京通—养老助残卡”用餐时,驿站可按服务流量申领50%补贴。还探索引入外卖平台,试点建设“网络平台+驿站+第三方膳食营养评估+数据跟踪反馈”的老年餐服务模式,老人可享老年餐专属订购。西城区已启动了北京市首个养老助餐数字化试点。试点一期共选取了辖区内6家驿站与外卖平台签约,筛选驿站周边三公里以内符合标准的餐厅等供应商,为辐射区域内老年人提供“外卖式”的助餐服务。
下一步,还将鼓励养老助餐服务商更积极地对接市场,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供餐能力和质量的同时,强化自主造血能力。
北京出台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规划
日前,北京市卫健委制定《北京市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规划(2021—2025年)》。将合理增加辅助生殖服务机构数量。还将严格规划开展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技术的机构数量,到2025年总数控制在3家以内。规划周期内不再筹建新的人类精子库。将加大支持对城市副中心、城市南部地区等区域的布局,推动辅助生殖服务更加公平可及。
【前沿观点】
智慧城市未来发展的六个关键启示
一、智慧城市是要面向运营,而不是简单地建设。未来的规划建设一定要以运营为主,有内生的造血功能,才能够行稳致远,否则可能昙花一现。如何能真正走得远?要有运营的模式,要有内生动力机制。不管谁当领导,这个系统都在转。因为它是在为人民服务。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而且,通过这样的运转才能真正带来产业。为什么过去大家对智慧城市经常会有些批评?因为它带不来产业,它只能花钱。所以我认为用数据的运营、服务的运营、产业的运营这样的支撑来形成未来的纵向的信息服务业,打造智慧城市运营商,是未来智慧城市必须要走的。不管是谁来做,肯定有人会把这个体系建立起来,否则,未来中国智慧城市就不可能再搞了。它一定就没有出路了。未来智慧城市再往前发展,必须要形成智慧城市运营商,形成智慧城市运营业和服务业。
二、智慧城市不是城市的简单信息化。它基于信息化又高于信息化,是城市发展方式的智慧化,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城市的发展范式进行重塑和再造。如果只是把原有的模式用数字化改造一遍,还是原有系统的这种加固,这不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要用技术来倒逼城市一些不合理的秩序重新构建。它本质上是改革创新系统工程,要以自我革命的精神进行场景再造、业务再造、管理再造和服务再造。因此,要用更广义的思维去考虑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不能简单只是数字化,只是技术赋能。技术的背后要为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提供直接服务。
三、未来的发展应该以人为本,模式翻转。过去是站在政府侧服务端考虑老百姓需求,现在要做供给侧改革,用老百姓的需求来决定智慧城市做什么、建什么、怎么做、怎么建、怎么管。如同今天智能制造的C2M(Customer—to—Manufacturer,用户直连制造),客户需要什么样的衬衫,然后厂家才制造什么样的衬衫,并且做到零库存。未来的智慧城市也要读懂老百姓和企业的需求,从设计上说是要翻转过来,以用户为主导和切入点来决定城市的平台提供什么样的功能和服务。
四、纵向垂直到横向融通的转变,进一步提升横向管理协调机制。智慧城市不是做纵向系统建设,要横向打通各个部门之间的壁垒来为城市的发展服务。把过去中央各部门的纵向垂直系统,跟今天城市横向融通的建设,做好衔接和配合。既要符合中央部门的一些纵向管理要求,同时要最大限度地为地方的经济社会提供服务。
五、智慧城市是构建敏态系统,用数据驱动来实现全程、全时、全模式、全响应的灵活敏捷。现在智慧城市通过整合实现所有部门数据构建联动机制,快速地妥善处理。所以智慧城市下一步要实现敏态系统。打通数据血液,更好地联动应用需求,打造核心动力。城市要牵一发动全身,动态地为市场和市民提供需要的数据,把复杂留给系统,把简单留给用户,灵活敏捷,精准管理。
六、城市是一个有机体、生命体和智能体,它不断生长持续演化。智慧城市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要实时优化的。没有最智慧只有更智慧。要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和生命体征,坚持系统性谋划,革命性再造,持久性攻坚,加强顶层设计,聚焦重点难点,创新推进机制,长效持续发展。智慧城市,首先要读懂城市,用生命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市的持续演化。现在上百个城市在搞城市大脑。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清晰的城市生命认知,不能以为搞一个数据中心,搞点所谓的模型,搞点场景就是大脑,就是智慧城市。那就是贬低了大脑,贬低了智慧。大脑代表数据集中、算法集中和模型集中,但除了大脑的中枢系统以外,末梢神经这些单元是否能够更加智能?边缘计算,区块链,其他的一些运动神经系统的能力是否足够?智慧城市不只是建一个大集中的智能中枢,而是到了区县,到了终端,到了场景,而是到了工业现场的本地化以后,它是不是智能的,是不是高效的,是不是协同的。把所有的数据,所有的功能全部集中在一个城市大脑上,但是没有肢体,没有神经,没有终端末端,这就不是有机体,更不是智能体。所以要通过各层面,包括应用来实现一种整体性的建设,实现更好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