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温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古老的吴越民俗遗存,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鲜明的商贸文化特色,是构成温州民俗特色的三大内容。又说“入乡随俗”,如果你想来温州旅游或者想全面了解温州,那应该知道一些温州的传统习俗和温州人的生活习惯。这里将逐渐向你介绍温州的传统节日,温州人生活的一些习俗
文化艺术
几乎所有的外地朋友都会这么说“温州话难懂,更难学”,温州话属于吴方言。想了解温州话的常用词语吗?如果你想学的话,有温州话教学磁带可买。
如果你对温州语言兴趣很高,那就继续来看看或听听温州的曲艺,象瓯剧、昆曲、鼓词、道情等。温州曲艺基本上用温州方言演唱,地方色彩很浓厚,其中特别是温州鼓词,在温州的广大地区十分流行。
温州的民间山歌、民歌也很丰富,温州还出了一盒 vcd .
民间灯彩是什么?应该近来看看,非常有特色-浓厚的海洋文化特色,这些传统的灯彩现在越来越少了,小时侯每在过年时村里都会扎首饰龙;灯板龙我只见到一次;蒲歧的抬阁非常有名,现在还保留着这项活动而且经常出去演出。这次昆明世博会,这些灯彩也搬去展览了。
温州的工艺美术,特别是乐清象阳镇的工艺美术可以说是享誉全世界,传统的工艺美术己经形成了规模不小的一种产业,特别是黄杨木雕和石雕,乐清市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就有七八位,象阳镇今年已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之乡。
龙舟竞渡
据明万历《温州府志》载:“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用以祈赛。”温州竞渡,至迟在宋时己很流行。叶适诗:“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祈年赛愿从其俗,禁断无益反为酷。”可见温州一带的竞渡,渊源于古代越族龙图腾崇拜的祭祀活动,主要是用于析求平安和丰收。在宋时,还不是纪念屈原,直到明清以后,才演变为专门纪念屈原的日子。“一江竞渡胥寻乐,谁为汨罗三闾哭。”(清石方洛《且瓯歌》)又有民歌云:“五月五日端午了,届原饮恨汨罗汪,龙舟队队江中飞,要饮蒲酒保平安。”
到明时,端午龙舟竞渡仍很盛行。“自城市都鄙里社丛祠,各置龙舟,每邻端午,好事都先捐私囊,或并或修,竟渡之日,偏掠祭户之姻亲,而补己所费。聚众鼓噪,闻事劫夺者有之为之,姻亲者往往质当待索,罔敢或迟。及其斗胜夺(綵),少有不平,鼓(木世)相击,损伤肢体,甚之损命者有之,构隙兴讼,伤财害民,就与有(足俞)于斯哉。”(《岐海琐谈》)。清时,斗龙舟更加广泛流行。据清赵钓《过来语》记载:道光六年(1826)五月初四,瑞安县城端阳节的活动:“本岁闺月,龙舟甚多,兼之邑有采舡,游人更盛。初四日,余与诸同人泛舟去拱瑞山看竟波,士女四集,几至舟不可行……”
端午那日,在温州各地都有龙舟竞渡,并“悬赏夺标”,俗称“划龙船”或“划斗龙”。时间一般是五月初一前的开始,到初十左右结東,也有至月半者,平阳江南则是四月初一。
吃重午粽
在明代,该日,“造角黍,以馈亲戚”。角黍,即粽子。民间的制作法是:以箬叶包糯米放在水中烧煮面成。以纯糯米包成的,称为米粽;有在糯米中加入虹豆或赤小豆的,称为豆粽;亦有在糯米加入番薯(以鲜番薯刨成丝,剁细)的,称为番薯粽。还有一些农户特在纯糯米中嵌进少量红枣、金丝蜜枣或莲子等,以增加风味,包粽于用的箬叶是箬竹的叶。箬叶包成的粽子。既无毒,且有清香之味,食之宜人。束缚粽子的绳子,一股用棕榈叶片。此叶片烧煮后亦具有清香之味。粽子的形状,多以四角为主,称为角粽,亦有戏作螺旋形的,称为“袅脚粽”。温俗规定,一般是四十个粽扎一把,内有一个特大的叫“粽娘”(一升米做四个):又有一把特小的叫“子孙粽"(一升米做十个;普通的叫“新庚棕"(一升米做六个),是分送亲友邻居的。粽子有两种,上品是馅肉粽、白糖莲子粽;其次是蚕豆粽、槐豆粽、白粽。后者是用早稻秆或豆秆烧灰,取汁浸而煮之《最大特色),通过热水淋掉碱质后即成,俗称“淋粽”。有的地区午宴以粽子为主食。
重五谣
旧时,温州民间流行着一首《重五谣》。抄派如下:吃爻重五粽,破碎(破衣)远远送。吃爻雄黄酒,毒蛇远远游。重五草头汤,疤瘰洗精光。重五吃麦麦,字眼学起快。吃爻重五卵,做个生员卵(指秀才)。重五吃大蒜,读书做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