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委政策】
教育部:利用平台资源教与学将成为新常态
从教育部获悉,3月1日起,教育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改版升级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并投入试运行,教育部将根据试运行情况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并于3月底正式上线运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升级后的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下一步,还将上线其余教材版本的课程教学资源,也就是把所有的国家审定教材的课程教育资源全部上线。这次升级建设“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重点聚焦三个提高,即进一步提高作业的设计水平、课后服务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凸显服务“双减”工作的需要。整体规划上,经过2至3年的努力,实现平台体系协同化,基本形成定位清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平台体系。
【京城速递】
北京市交通发展规划出炉
2022年,北京市交通发展规划已经出炉,将持续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任务,平谷线建设将继续推进,同时,在国贸至北三县试点运行定制快巴。
将协调推进京唐城际铁路、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建设,加快推进城市轨道平谷线建设。丰台火车站建成通车,同步建成丰台东路等10条(段)接驳道路,推进配套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进朝阳火车站配套交通枢纽及地铁3号线建设。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及周边芙蓉东路建设。进一步提升路网辐射能力,建成通清路、西太路,完成京雄高速北京段主体工程,加快建设承平高速等重点项目。在国贸至北三县试点运行定制快巴,实现北运河京冀段游船互联互通。
北京市企业可自主决定“歇业”休养生息
3月1日,《北京市市场主体歇业备案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歇业备案制度为北京市暂时面临经营困难但在一段时间内不愿注销的企业开辟出一条合法合规的停业路径,并将“休眠”中的企业维护成本降到了最低。
在实践中,部分市场主体由于各种原因而未开展或停止开展业务,但出于种种考虑往往不愿注销。而根据现行法规,这类市场主体会面临两难问题。市场主体虽不经营,但需要持续维护并支出成本。歇业制度为市场主体在“开业(存续)”状态和“注销”状态之间提供了“歇业”的缓冲地带,让经营困难的主体能够暂时“休眠”,休养生息重整旗鼓再出发,面向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及其分支机构(上市公司除外);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个体工商户等六大类市场主体。市场主体需要向市级、区级人民政府负责市场主体登记管理的部门提前提出歇业备案申请,歇业恢复经营后也可再次申请歇业,但歇业期限累计不得超过3年。
同时,还将优化“e窗通”平台功能,建立税务、社保、公积金等部门业务网站跳转引导机制;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方式,落实市场主体除名制度,建立歇业备案制度,扩大简易注销适用范围,进一步畅通市场主体退出渠道等。还将进一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联席会议机制,推动北京市事中事后监管方式改革,切实提高监管效能。在9个场景探索实施风险监管、信用监管、分级分类监管、协同监管、科技监管、共治监管等6项基本制度,试点推行“一业一册”“一业一单”“一业一查”“一业一评”等4项场景化措施。
北京市成立首届学校美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
首届北京学校美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将成立,北京市教委最近发布“求贤榜”,向各区教委、高校、少年宫等招募“智囊团”。对学校美育教育课程、教材、师资等建设提供咨询指导,开展学校美育工作检查评估等。其中,学校教师、教研员等教学一线人员比例不低于50%。
将开展学校美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就学校美育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向市教委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研制学校美育教育教学基本规范、质量标准和场地设施配备要求,组织开展学校美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学术研讨、经验交流、展演展示和国际交流,参与开展学校美育工作的调研、督导、检查、评估等。同时,还为“智囊团”人选开出了一系列遴选条件,包括熟悉学校美育教育教学规律,教学或教学管理等相关工作经验丰富,在全国或本市美育教育教学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声誉和威望等。
北京市揭牌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
近日,北京市揭牌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将围绕数字经济、区块链、人工智能、国家治理等关键领域培育新兴交叉学科,打造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为底层架构的“数字社会科学”集群。在学科建设方面,明确“数字+经济”“数字+治理”“数字+人文”三个数学社会科学的重点方向,产出人文理工交叉成果;在师资建设方面,探索实行跨学院、跨学科团队课题组长负责制,推行校内首席专家双聘制试点,推进长聘制管理机制;在成果认定与奖励方面,探索实行以奉献为导向的考核奖励制度。将促进新技术背景下的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人才培养,打破学院、学科、专业壁垒,开展交叉型博士研究生培养试点工作,基于跨学科交叉平台和导师团队单独配置博士生招生名额,并逐步开展复合型本硕人才培养。
【前沿观点】
产业园区实现智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当前“经济增长新常态”下,中国众多产业园区都纷纷走上转型的道路,探索更新更快的增长方式。近年来,在数字化驱动、互联网快速渗透推动下,互联网通过对产业进行连接、赋能,为产业注入更高效的发展新动力,从而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间接的推动作用。受此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产业园区通过互联网思维对其运营服务进行创新升级,摆脱园区以往粗放型运营模式,也将数字化的进程按下了快进键。据全球研究院预计,在新经济,新动能的大趋势下,互联网能促进年GDP提高4万亿—14万亿元人民币(6400亿—2.26万亿美元)。2025年的年度GDP中将有近10万亿(1.6万亿美元)。然而,伴随着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虽然有部分地区产业园区开始投身于“数字化、智慧化”建设,但貌似都是在数字化的边缘做着“锦上添花”的一步,实现园区业务增长的“附加值逻辑”。产业园区在实现智慧化建设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园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条块分割、缺乏统筹规划;园区信息化管理体系尚不成熟,信息化意识不强等。如果想要抓住数字化、互联网时代的增长潜力,产业园区应当以“社群思维”进行核心用户的运营。“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增值服务”与“颠覆创新”为“社群思维”的四种表现形式,而这四种表现形式也需要在产业园区建设、运营中得到体现。
产业园区数字化的核心在于:以顶层设计做定义,用统一规划做支撑,实现数据共享做导向。互联网、数字化浪潮推动下,加强对全局数据的综合分析、挖掘和应用,实现由数据向信息,由信息向知识、由知识向智慧的转变,才能为园区管理者和使用者提供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服务,实现园区运营真正“智慧化”。可见数字化转型上升到园区战略发展层面,因此,今后中国智慧园区建设方面以有针对性的组织协调,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推进机制,逐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实施,促进园区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将全面推行智慧园区建设延展至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
产业园区发展新思路:5大发展创新模式。在智慧产业园区方面,基于互联网+的绿色智慧、生态共聚的产业园是发展方向,构建互联网+的O2O智慧园区平台是关键举措,平台+生态圈的园区发展模式是必然趋势;同时,也需要有5大模式的创新作为探索中国智慧产业园区发展的新思路。一、三元空间融合实现园区开发模式创新,通过数字园区与实体园区的融合、产业园区与城市的融合,以及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等;二、产业生态聚合实现园区发展模式创新,生态化聚合打造产业链与服务链,包含园区入驻企业的物流、信息流、现金流,以及园区的企业服务,发展支撑等;三、开放平台,以伙伴经济实现运营模式创新,促进建设服务,运营服务、增值服务等互为补充,共同发展;四、产融互促实现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创新资本模式,带动产业、园区、金融三者融合,实现产业和地产收益构成的“双轮驱动”机制;五、智慧应用实现管理模式创新,通过BIM、3dgis、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在产业园的应用,实现低碳绿色、智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