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斤澜(1923-2009),作家、诗人、评论家。原名林庆澜,曾用名林杰、鲁林杰,浙江温州人。1950年到北京市文联工作,任文学创作组成员,创作小说、剧本等多种,曾参加全国第一次青年作家代表大会,参加北京作协的筹建工作。
1950年,他在《苏南日报》发表了第一个剧本--反映了抗美援朝的独幕剧《祖国在召唤》,1957年主要剧作结集为《布谷》出版。此后转为写小说、散文,《春雷》和《台湾姑娘》是他早期创作的代表作品。
1966~1977年辍笔。文化大革命后发表的第一个短篇力作《竹》曾改编为电影。1981年发表的《头像》获当年全国短篇小说奖。《井亭》获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短篇小说佳作奖,《去不回门》获首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出版的小说集有《满城飞花》、《林斤澜小说选》、《矮凳桥风情》,文论集《小说说小》,散文集《舞伎》等。其小说多取材于北京郊区农村生活和知识分子的遭际,以散文的笔法,着力表现一种特殊的氛围,结构精巧多变。晚近的作品冷峻、深沉、尖刻,被称为"怪味小说"。
曾任北京作协驻会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名誉副主席,《北京文学》主编、中国作协理事、中国作协名誉全委等职。2007年获北京作协"终生成就奖"。
林斤澜一生经历丰富,创作颇丰,曾与汪曾祺并称为"文坛双璧",被称为"短篇圣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