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瓒(1462~1524),字思献,号瓯滨,一号环庵,永嘉华盖乡李浦村(今温州龙湾区永中殿前村)人,明代官员。
少年天性明颖,精力绝人;稍长嗜学,入县学后,更钻研经史不倦,昼夜不辍。他13岁入县学,27岁考取举人,34岁中进士。37岁,即明成化二十年(1484)入仕途,先后任工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开封知府等职。在龙湾乃至温州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人称榜眼王,是永嘉有明一代仅次于状元周旋的第二人。初授翰林院编修,十年(1497)奉旨修《大明会典》,司教内书堂。十五年(1502),应温州知府邓淮之请,来温编纂弘治《温州府志》。十六年(1503)纂修《通鉴纂要》及《对类》等书。
王瓒一生,胸怀坦荡,刚正不阿;器量宽宏,不计私怨。他自弘治、正德和嘉靖年间一直在翰林院、国子监及礼部任职,官至礼部左侍郎,钦命追赠礼部尚书。他两任国子祭酒,四典礼部会试,撰修国史,侍讲经筵,著作众多,对文化教育事业做出贡献,被誉为"学冠一时,四海师模"。他又揭露奸阉,极谏昏主,是一个以社稷苍生为念、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正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