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京温要闻>京温快讯(2018.18)
新闻聚焦
京温快讯(2018.18)
2018-07-17

【京城速递】

北京市“多规合一” 协同信息平台上线

  2018年3月,北京启动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北京市规划国土委牵头搭建“多规合一”协同工作平台,向建设单位提供预沟通、预协调服务,节约建设单位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平台由三部分组成:建设项目办事服务网、市规划国土委内部协同平台和委办局间协同会商平台。

建设项目办事服务网负责完成建设项目的咨询、沟通与反馈,在线申报、结果查询与打印下载等。委内网负责完成市规划国土委内部处室、部门和分局间的初审、会商和决策研究。政务云负责完成参与建设项目办事服务的13家委办局之间的协同会商和决策研究与意见反馈。另外,还将分别建设“多规合一”综合会商决策、项目协同审批、联合验收、过程监管、评估与体检、互联网+辅助服务子平台。这些子平台的建立,将实现北京建设项目全流程一体化管理,提供更高效、更系统、更便捷的服务。

北京市将建百个市民终身学习基地

5月10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发挥职成院校办学优势广泛开展职业技术技能培训的通知》发布,明确职业教育转型任务。

按计划,北京市将依托职成院校,深入推进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培训。到2020年底前,在职业院校和成人院校申报的培训项目和培训能力的基础上,全市将认定50个左右职工继续教育基地,每年完成参与素质工程的职工达到100万人次,并加强培训绩效考核。中小学生、社区居民、高校毕业生、在职职工、退役士兵、来京从业人员、失业人员等群体也将走进职业院校,到这里进行职业体验、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到2020年底前,北京市将认定100个市民终身学习基地。同时,依托职成院校,北京市将逐年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学历层次和技术技能。到2020年底前,全市将认定50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

北京市将出台养老驿站“市场化补贴”政策

为改变有养老机构看似人气较旺但提供的服务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近期北京将出台针对养老驿站市场“流量”进行补贴的政策,即凡是北京的养老驿站,除政府性的项目外,运营方纯粹从市场上获得的收入将按照五成甚至更高的比例获得财政补贴。

这项政策实际上是对运营方提出一个潜在的要求,即驿站必须面对市场需求提供服务,并且服务后要能够“变现”。项政策出台后,将以三年为时间节点,三年后经过评估再决定是否继续或进行调整。北京出台“市场化补贴”政策后将会有效倒逼驿站运营方主动设计、提供很多付费服务,尤其是对老年人黏性较强的刚性服务。

【他山之石】

潮州市将统一建立优秀潮籍学子信息库

近日,潮州市出台促进本土产业人才发展若干举措,旨在培养基层技能人才,引导潮籍在外人才回乡工作。

此次出台的举措聚焦基础产业,涵盖培训、选拔、培养等环节,重点培育中式烹调师、电工、技师、工艺美术、农村实用等服务潮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人才。凡在潮州生产(制造)企业从事一线工作3年以上的技能人才,取得技师和高级技师资格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000元和1万元;对获得当年度“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的,分别一次性给予2万元和1万元奖励。

潮州将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支持推动韩山师范学院、技工院校及职业技术学校等联合开办与潮州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对接的学科专业,实施“校企双制”“大师工作室”“师徒制”“冠名班”等培养模式,每年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设立10个特聘岗位,引进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拔尖技能型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并提供最长3年9万元的生活补贴。

围绕培育本土产业人才目标,新举措明确强调引导潮籍在外人才回乡工作,将对每年考入“双一流”或“211”“985”等重点高校的优秀潮籍学生统一建库,建立常效沟通机制,通过开展潮籍学子寒暑假家乡行、企业高校行,专场招聘会等吸引潮籍学生回乡发展。潮州每年还将确定约50名户籍在潮州的大学生(研究生),为其提供学费资助,鼓励资助对象毕业后回乡工作,并纳入编制管理。此外,当地自主创业的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还将优先入驻市、县(区)各类创业孵化基地,享受优惠政策、服务专员和创业导师。

【时事观察】

重提“扩大内需”决非走投资拉动老路

近半个月以来,相关部委和地方陆续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如商务部召开工作会议,安排部署2018年消费升级行动计划重点工作,近期还将同有关部门研究扩大进口的有关政策。福建、云南、河北、广东、河南等地,纷纷出台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实施方案。

4月2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注重引导预期,把加快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这是2013年12月以来中央层面的会议中再次强调“扩大内需”的表述。其背景,一是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与中美贸易摩擦可能会使出口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二是由于国内经济仍面临较大压力,特别是随着金融条件的收紧,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增速都有可能出现放缓。

但是,“扩大内需”并不是“扩大总需求”,这意味着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基调不会发生根本改变,而且中央强调扩大内需应同调整结构相结合,这就决定了不会走依靠房地产和基建投资拉动的老路。结合中央近期的一系列表述,预计扩大内需的重点应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扩大进口调整国际收支结构。中国在博鳌亚洲论坛上释放出主动扩大进口的信号之后,近期一系列扩大进口政策陆续出台。未来政策将涉及进一步降低进口商品关税、进口商品的检验检疫以及通关的便利化,对跨境电商的进口鼓励政策等。中国此前采用偏向重商主义的出口导向模式,从而形成了顺差偏好和外储情结,但近年来政策思路正在转向。事实上,贸易利益的真正实现应该是用出口获得外汇,进口本国所需的资源和要素,进而提升本国的生产效率,实现经济健康发展。所以,扩大进口不应该是国民收入的减分项,而应成为拉动国内技术升级和消费升级的新引擎。

二是通过促进消费升级改善消费结构。201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据悉,商务部2018年将重点围绕扩大服务消费、发展中高端消费、促进绿色循环消费、推动消费渠道升级、营造良好消费环境等方面开展工作,工信部将重点推动信息消费扩大升级。消费对扩大内需的作用不言而喻。2017年以来,居民消费出现了明显的升级趋势,表现为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转移、必须消费向可选消费转移、线下消费向线上消费转移等,消费在成为最大增长动力的同时也确保了经济的韧性。

三是通过扩大有效投资优化供给结构。201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落实鼓励民间投资政策措施”,通过这些领域的有效投资,以补齐供给端的短板。随着中央重提“持续扩大内需”以及政策的边际调整,有声音认为房地产投资将重新成为稳增长的抓手。这种看法属于对形势的误判。住建部近日约谈部分地方政府负责人,再次强调调控目标不动摇、力度不放松,已经表明了中央的态度。未来有效投资的重点除了重大基础设施之外,预计会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

总之,无论是扩大进口、促进消费升级还是扩大有效投资,从中央层面而言,都有其逻辑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所以,重提扩大内需并不意味着宏观政策的改弦更张,各方应从“与加快调整结构相结合”的角度来予以贯彻落实。


稿件来源:温州驻京联络处

编辑:张升萍  签发:陈海鹏

上一篇 返回顶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