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京温要闻>京温要闻(2018.21)
新闻聚焦
京温要闻(2018.21)
2018-07-17

【京城速递】

北京市将以产权置换、异地安置推进文物院落腾退修缮

5月31日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北京就文物保护工作推出一系列新政,加码文物保护力度,采取异地安置等举措推进腾退修缮,社会力量修缮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可限期享有使用权。

据悉,北京将确定一批以明清皇家坛庙、王府和濒危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的核心区文物腾退和保护修缮项目,通过产权置换、异地安置等方式推进腾退修缮。同时,社会力量自愿修缮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或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可依法依规在不改变所有权前提下,给予一定期限的使用权。

此外,北京还将建立文物行政部门同监察、公安、司法机关和海关等单位的案情通报、案件移送、涉案文物移交等机制。北京将文保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求各级政府依法履行文物保护的主体责任,每年至少专题研究一次文物工作,并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

北京市普惠性幼儿园将同质同价

5月31日上午,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四次会议透露,今后北京市幼教将淡化公办民办概念,符合办园条件的所有主体都可以自愿办园。同时,将探索依托优质资源通过以租代建方式举办分园、分址模式,探索委托优质资源合作办园模式以及优质园与薄弱园拉手办园模式。鼓励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办园。未来,所有普惠性幼儿园都将逐渐实现“四同”,即质量相同、价格相同、补助相同、教师待遇相当。

民办普惠性幼儿园将纳入财政扶持范围。到2020年,学前教育经费在财政教育经费中所占比例预计将进一步提升至14%。在具体扶持与保障政策上,市政府坚持一视同仁,不分民办公办,对执行政府限价的普惠幼儿园,均提供财政补贴扶持。同时,提高补助标准,将非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普惠公办幼儿园生均定额标准由每个学生每年3600元提高至8400元或12000元。此外,财政补贴范围也做了调整,可用于包括职工工资在内的人力成本等办园成本的实际支出。

北京市工商联启动三大工作新平台

日前,北京市工商联特邀顾问聘任暨专门委员会和参政议政智库基地成立大会召开,标志着北京市工商联做好非公经济领域统战工作的三大新平台正式启动。

会上,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等48个党政部门,13个参政议政智库基地,以及经济、文化、国际联络、法治环境建设和新型政商关系等5个专委会应邀受聘。建立特邀顾问制度,组建专委会和参政议政智库基地。首都非公经济领域要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以弘扬企业家精神、争做新时代典范为重点,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民营企业在“三大攻坚战”中主动作为,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要进一步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注重工作方式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服务大局。要进一步加大调查研究工作力度,主动上门服务,主动对接服务,注重摸清底数、发现问题,提高建言献策质量。

【他山之石】

宁波市全力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2018年以来,部、省、市三级共抽检宁波市蔬菜、畜禽、水果、水产等农产品2365批次,其中,一季度总体合格率超98.5%,高出创建要求0.5个百分点。

2017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名单后,宁波市把农产品质量安全首次纳入政府绩效考评体系,研究出台了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实施细则。象山和余姚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分值达到5%。

围绕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宁波市逐步完善监管、检测、追溯、标准等体系,形成长效机制。由市、县、乡镇(街道)、村(合作社)四级构建的农产品检测体系运行良好,市农安办每季度组织分析会商,把检测结果和农技推广、执法监管相结合。宁波市智慧畜牧和智慧农资云平台已涵盖22个业务管理系统,覆盖全市572个规模养殖场、578家农资经营单位、14个畜禽屠宰场、10个兽医实验室和6家无害化处理厂。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服务系统,全市有3259家规模以上生产主体纳入追溯管理平台,录入浙江省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系统的主体有5320家。宁波市累计制订、修订市级地方标准72个,累计创建各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基地)216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85个。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到65%。各类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率和处置率分别为80%和90%以上。

宁波市加大投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市本级每年落实检测经费600万元,检测农产品及农业投入品近6000批次,检测指标达166项。2017年,国家相关部门对宁波市大宗农产品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在99%以上,居全国前列。农、林、渔等部门全面推进菜园、茶园、果园、畜禽养殖场、水产养殖场等“三园两场”标准化示范创建,全市累计有效期内“三品一标”总数1505个,“三品一标”产地面积达到202万亩。

【时事观察】

区块链应用落地的两个瓶颈和一个关键

中国区块链产业白皮书指出,未来三年区块链技术将在实体经济当中广泛落地,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而“区块链”这个词虽然已经广泛被民众所周知,却只停留了在“听说、了解、好奇”的层面上,就像昨日泛城资本陈伟星所言“现在的区块链被太多的人误解,一是理解程度的问题,一是缺少真正明确的落地项目”。所以,区块链技术落地究竟难在哪?

一、用户规模与基础设施是瓶颈

火币区块链应用研究院院长袁煜明近日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目前区块链应用比较简陋,主要有两个瓶颈,一是用户规模还比较少,二是基础设施还不完善。

首先,就用户规模而言,很多应用必须要有一个用户规模,有网络效应才能出现。目前,全球比特币与以太坊钱包地址数大约为2400万与3200万个,实际用户大约仅2000万,不到全球总人口数的0.3%,“WeAreSocial”和“Hootsuite”发布的2017年数据也显示,全球互联网用户数已突破40亿,而数字货币用户数渗透率仅约0.5%,真正涉足区块链的人还很少。

目前区块链便是因为用户规模小,没有可以结合的产业,而难以发挥其价值。有专业人士认为区块链需要和产业相结合,脱离业务只做区块链价值不大。只有当越来越多人接触了解并且认可区块链,市场才会承认其规模,但这一点的前提就涉及到了第二点,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在基础设施方面,目前网络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当今还停留在研究技术,解决那些专有名词概念的阶段上。央视财经指出区块链底层技术还不成熟,其大规模应用还需要解决安全监管等问题,全球范围内标准化制度体系的缺失,配套的法律法规、社会制度的不成熟都是下一步需要加快解决的问题。这与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坚力量培养的环节缺失的问题息息相关。

二、培养人才是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

目前在北京,区块链行业的技术岗位工程师平均工资为30—50K,拉勾网上在北京应聘区块链开发工程师的本科应届毕业生薪资水平都可以达到10K—18K,是同级毕业生普遍工资的2—3倍。然而,真正能满足需求的人才却很稀缺,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区块链专业委员会执行秘书长高斌说:“区块链的人才缺口不仅仅在技术岗位,在运营人才、管理人才、社区运营专家等方面也存在大量缺口。这样的人才需要我们共同培养。”

而对于人才缺失的原因,电子科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李长春给出的答案是:高校专业设置滞后限制了中国区块链产业的发展。这一点恰恰是中国在区块链发展过程中,相较于其他国家不足之处。早在2018年三月份,韩国多家高校相继推出区块链相关课程和设备。韩国延世大学与浦项工科大学POSTECH合作建造共享的区块链校园;东国大学专设有区块链研究中心,与韩国电信服务商SejongTelecom合作研发;西江大学也早已推出区块链实验计划。而区块链课程最早是2014年开设的,其中美国有4所大学,英国有2所大学。总之,区块链需要落地,从根源上说,培养人才是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随后才能推进用户规模、市场规模的扩大。


稿件来源:温州驻京联络处

编辑:张升萍  签发:陈海鹏

上一篇 返回顶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