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速递】
北京市运用区块链技术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日前,《北京市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工作实施方案》出台,提出2018年年底前,聚焦企业群众办事的难点、堵点,推出一批网上办事事项。北京市将构建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贯通的政务服务“一张网”,北京市各级政务服务事项办理要件能通过信息共享获取的,不再要求企业群众重复提供,不再设置“其他材料”等兜底性条款。
2018年年底前,制定电子文件、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档案、电子证照,以及二维码扫描、人脸识别的使用和管理办法。2019年年底前,完善政务服务网上平台移动支付体系,方便企业群众缴费。2019年6月底前,研究运用区块链等新技术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和信息安全水平,在海淀区先行试点相关工作。
日前,北京市召开“万企帮万村”大会并发布《关于推进“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的指导意见》,号召北京市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北京市受援地建档立卡贫困村为帮扶对象,履行社会责任、投身精准扶贫,打好扶贫攻坚战。
近年来,北京市各类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通过产业、就业、教育、医疗、公益等多种扶贫方式,参与对贫困地区的支援帮扶。企业通过产业落地、吸纳就业、教育医疗救助等方式,帮助贫困村脱贫攻坚。
各企业通过不同方式参与扶贫,进行有益的探索,涌现出很多典型。如2017年底成立的京津冀民营企业家扶贫联盟,通过“企业牵手一个村庄,帮助一户家庭,置办一份产业”,与受援地建立全面、长期和稳定的合作关系,搭建村企交流对接平台,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联盟还分别与多维联合集团、华郡投资集团、京汉集团、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北京光彩公益基金会、小丁家(北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力助力脱贫攻坚。北京市还将组织参与“万企帮万村”的企业开展募捐活动,加大宣传表彰力度,树立一批扶贫典型。
西城区将兑现亿元科技创新补贴
近期,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西城园将面向企业,启动年度的政策奖补资金兑现工作。与往年不同,2018年申报企业无须再交营业执照、纳税证明等若干复印材料,从申请到最后拿到奖补资金只需3个月时间。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中关村西城园管委会与西城区工商、税务、知识产权局、质监局等多个部门协商,打通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企业信息共享。
西城区每年投向高新技术企业的各类政策性奖补资金有上亿元,有的是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有的是完善科技服务平台,有的是激励创新创业人才,每年惠及200多家企业。创新能力突出的企业一年可领取奖补资金数百万元。
在优化政务服务方面,西城区还全面实施了“一号一窗一网一次”和“全科制”改革,大力精简办事流程,减少企业跑腿次数。以企业开办为例,流程由7个环节减压到2个,所用时间由原来的24个工作日减少到最多3个工作日。新开办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做到“即时申请即时审核”,确保1—2日内实现执照发放。供水、燃气、热力、排水、通信等市政公共服务企业及服务事项进驻到区政务服务中心,实行并联办理。
朝阳区创新地下管理优化社会治理
近日,北京市朝阳区举行社会治理创新项目展示会,106个创新项目解决了千余个社区难题。
地下空间的利用和管理是社区治理的老大难问题,在“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中,八里庄街道从居民需求出发,引入专业的空间营造机构,动员社会组织、社会单位和居民参与“地瓜社区”空间设计,形成开放式沙龙、图书阅读、社区大学、运动健身、迷你电影厅、亲子活动屋等场所,创造出社区新的公共空间,实现地下空间提升的再利用。
朝阳区引导各单位用创新的方法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朝阳区文化委在全区每个街乡至少建设一座社区流动美术馆,通过线下社区美术馆、线上数字美术馆、社区文化服务、志愿者服务等形式,整合朝阳区公共文化资源,把优秀的中国文化艺术送到社区家门口。比如把墙面、文化街等改造为美术馆展览空间,将过去只能在高雅殿堂、专业美术馆才能欣赏到的书画展览送到社区。
【他山之石】
常州市特色小镇打响“职教”品牌
7月14日下午,常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建设殷村职教特色小镇上升到全市战略,与打造工业明星城市升级版和旅游明星城市相结合,进一步科学规划、提升水平,力争使殷村职教特色小镇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
要进一步提升特色小镇总体规划方案,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围绕创建国家现代职教示范区典范,融合文化艺术创意与旅游、数字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绿色发展与节能环保等特色,打造“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的“宜学宜业宜游宜居”的中国殷村职教特色小镇目标。同时要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做好现代农业这篇大文章,充分抢抓新孟河改造机遇,做足水文章,使特色小镇更加灵动,更具发展空间和潜力。市、区、镇三级要全力支持殷村职教特色小镇建设,集聚更多院校和人才,为引进更多重点项目创造良好条件。
【时事观察】
三十家上市公司布局氢燃料电池车 年内建上百个加氢站
据统计,不少于30家来自于汽车制造、传统能源、电机电气等多个行业的上市公司,目前已涉足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燃料电池系统、整车制造等领域。
5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观丰田的氢燃料电池产品,让氢燃料电池(FCEV)汽车"小火"了一把。据了解,目前,氢燃料电池车的发展正处在商业化初期。
5月20日,据科技日报报道,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催化剂产业化生产难题,已被清华大学氢燃料电池实验室与武汉一家科技公司的联合研发团队攻克。
5月21日,上海市公布《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助方案》,这是地方在氢燃料电池汽车方面的最新政策。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受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工信部委托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提出,到2020年氢燃料电池车应用5000辆,2025年应用5万辆,2030年达到百万辆规模。
“抢人”大战中的城市发展机遇
2017年年初以来,“抢人"成了城市热词。本轮城市"抢人”大战已蔓延至东西南北,既有成都、西安、重庆、武汉等二线城市,也有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还有不少三四线城市。2018年海南、四川、江西、山东、吉林、云南等若干省份也先后加入,使得"抢人”竞争更加激烈。多数二线和三四线城市都对学历型人才完全敞开怀抱,实行"零门槛"落户、“先落户后就业”,家属随迁等。
这次"抢人"大战,不是单纯的人才竞争,与城市发展紧密相关,其战略意义体现在:确立大都市圈战略、城市改善公共服务。
从国际经验看,人口向大城市和大都市圈集聚是人口迁移的一般规律,特别是在城市化中后期。城市"抢人”将促进中国人口向大城市及大都市区集聚进程,在实践中确立大都市圈战略,提升效率、推进服务业发展。当前"抢人"结果符合长期人口向大都市圈和区域中心城市流入的基本趋势。
当前,中央政府确定的国家中心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武汉、成都、郑州、西安等9个。近几年来,杭州、成都等新一线城市表现活跃、正在崛起,城市"抢人”大战将促进新千万级城市的加速形成。
同时,“抢人"大战之后,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城市各个层次的发展。城市在"抢人”过程中竞相提升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水平等之时,提升整个社会福祉,已经超越零和博弈。特别是在人口落户之后,城市更面临发展产业和改善公共服务留住人才的长远任务,否则花费大量成本"抢到人"却留不住人。
因此,在立竿见影的存量"抢人"大战之后,“留人工程”会成为各地政府工作和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稿件来源:温州驻京联络处
编辑:张升萍 签发:陈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