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京温要闻>京温快讯(2018.42)
新闻聚焦
京温快讯(2018.42)
2018-11-13

【高层吹风】

工信部:放宽民间资本在军工、电信领域市场准入

11月4日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工信部将抓紧制定出台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减税降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提高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能力,建立更多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中小企业克服眼前的困难。工信部将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放宽民间资本在电信、军工等领域市场准入。

苗圩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与财政部继续推动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实体基金设立运营,完善基金治理结构,扩大对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的股权投资规模。同时,未来还将鼓励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发展,计划3年培育600家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同时,各省促进中小企业领导机制的调整现在正在进行。督促各省加强对中小企业协调机构设置的调整,过去通常都是由分管这项工作的副省长来担任协调领导小组的组长,下一步要求更高层级的领导,比如说由省长或者是常务副省长来担任这项工作。

【京城速递】

北京市将建互联网政务服务总门户

11月5日,从北京市编办获悉,年底全市网上办理事项将力争达到90%以上。为解决企业、群众网上办事重复注册登录问题,北京市还将搭建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总门户。

按照2018年10月份北京市政府优化营商环境专题会议要求,2018年年底前,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要达到90%以上。目前通州区已提前完成这一目标。截至10月25日,通州区在首都之窗上公示的1248个办理事项,除53个不适宜网上办理外,其余全部实现网上可办。

海淀区还用上了区块链等新技术。海淀区政府正在加速推动首个区块链应用场景的落地,针对存量房交易场景,已梳理完成108个业务字段信息及15份上链数据样本文件,涉及公安、民政、住建、规土、工商、环保、卫计、消防等8个部门业务数据。

北京市19个市级部门44个系统实现了“一次登录、全网通办”。北京市网上政务服务大厅进一步优化了办事指南,补充完善办事指南要素,规范办事指南申请材料、细化办理流程。同时,在市网上政务服务大厅开通了邮政服务功能,解决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问题。

海淀区成立全球首个AI科技公园

11月1日,作为北京市海淀区与百度共建海淀“城市大脑”的成果之一,海淀公园宣布正式完成人工智能(AI)改造,成为全球首个AI科技主题公园。

智能步道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国家科研成果有机结合,为大众健身、健心提供服务。在公园的太极大师区域,市民在规定区域内跟随屏幕内的太极教练学习太极拳,摄像头就可实现对市民全身关节点动作实时捕捉,将市民的太极动作与专业太极大师动作进行比对并做出评判。

在海淀公园西门与儿童游乐园约2公里之间提供无人驾驶摆渡服务的无人车,是全国首辆商用级无人驾驶微循环电动车,也是全球首款L4级量产自动驾驶巴士。通过车身四周的雷达等传感器,它能实时避障、自助规划行驶路线。未来,不远处的中关村自主创新展示中心也将享受无人驾驶摆渡。不止车辆智能,无人车的车站也不一般。自带具备人脸识别功能的图像采集设备,车站的智能广告牌能够分析出等候用户的性别、年龄等信息,通过屏幕推送定制化信息。

除了隐藏在公园各个角落的高科技,市民如果想一站式体验AI科技等前沿技术,还可以来到公园里一间名叫“未来空间”的展厅。要想进入“未来空间”,游客只需要提前在AI公园的公众号上预约并刷脸进门。进入后,在“未来家居”区域,拉窗帘、开关灯、听音响等日常家居需求,都可以通过语音控制来完成。作为高校、科技企业密集的科技创新高地,海淀区未来将在新建的公园、社区绿地等场所与多家科技企业合作,打造更多的“人工智能公园”样板间。

   海淀区到2020年底初步建成“城市大脑”

从北京市海淀区获悉,海淀区正在建设“城市大脑”,综合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类人脑”的处理方式,自动捕捉、识别数据,并把预警信息自动发送给相关工作人员,使城市管理更加智能化。

海淀区已经建设完成的视频图像大数据平台,交付区交通队、区城管执法局、区公安分局使用,并且在渣土车整治过程中取得了初步成效。视频图像大数据平台是“城市大脑”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淀区城市服务管理指挥中心负责人表示,遍布城市道路的监控探头就是“城市大脑”的“眼睛”,已建设完成的视频图像大数据平台是“视觉中枢”。“视觉中枢”能够全天候捕捉路面各类车辆的通行信息,采集车牌号、外观颜色、行驶状态等信息。2018年底,海淀区将完成“城市大脑”的框架设计工作,计划到2020年底初步建成。

【时事观察】

多地新一轮PPP项目“上马”数千亿元投资入场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明确脱贫攻坚、铁路、公路和水运、机场、水利、能源、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九大领域补短板的重点任务。专家认为,基建投资仍是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工具,预计未来基建增速有望出现反弹。

近期,为了促进民间投资持续健康发展,多地相继向社会推介了一批PPP项目,投资规模达数千亿元。具体来看,为促进天津市民间投资持续健康发展,近日,天津市发改委、天津市财政局集中推介了21个PPP项目,总投资超过1193.43亿元,涵盖了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水利、环境保护、农林及文化等领域;江西省发改委向社会推介了适合社会资本对接的15个传统基础设施领域PPP项目,总投资204.67亿元;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向社会推介了共36个PPP项目,总投资735.25亿元;甘肃省定西市推介了40个PPP项目,总投资537亿元;陕西省西安市推介了36个PPP项目,总投资额1689.56亿元。

360金融PPP研究中心研究总监唐川表示,各地向民资定向推荐PPP项目,一方面是响应中央支持民营企业的政策要求,与地方国资驰援上市民企以及纾困专项债发行形成组合拳;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实现优质项目与民营企业的对接,也能最大程度地保证民企社会资本在竞标项目时的平等地位。民间资本参与PPP项目有助于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品质,进而促进地区城镇化更为全面、稳定地发展,故而,民间资本多参与PPP项目是中央管理层与地方政府希望达到的目的。

“为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未来各地将会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民营资本在各领域进行投资。”财政部PPP专家库专家、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彭松表示,PPP作为目前较为成熟,且规范化程度较高、风险相对较低的一种模式,成为民营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最佳途径之一。民间资本在财政税收、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唐川表示,民营企业在竞争地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而采用PPP模式,民企就可以通过多企业组成联合体的方式承接项目,从而缓解资本金投入上的压力,进而可以有效促进民间资本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

彭松认为,目前,民间资本主要是在市场化的引导下进行发展,PPP项目本身的收益率是比较低的,这也是导致民间资本参与度比较低的一个原因。想要提升民间资本的投资积极性,提高PPP项目的落地率,要保障民间投资在合理回报之外,还应有更多盈利空间。因为民间资本跟国企、央企不同,需要有较为稳定且良性的资金积累,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民间资本如果只赚取微利,发展就会很慢,且经不起市场化的“风浪”。建议政府要允许民间资本获取相应的更好的利益回报,要有主动让利的态度和制度,真正让民间资本愿意参与进来。政府需要更好地做好前期准备,在搞项目推介会时,尽量做好项目的前期包装,加强项目投资分析的工作,这样才能有利于民间资本更好更有实效性的对接。目前的项目在成熟度、盈利水平,包括社会资本参与后如何快速稳妥获取回报等方面没有明确政策,这也是即便有项目,但很多民营企业还是在保持观望态度的原因之一。

 

 编辑:张升萍

签发:陈海鹏


上一篇 返回顶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