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京温要闻>京温快讯(2021.2)
新闻聚焦
京温快讯(2021.2)
2021-10-13

京城速递

北京市编印常态化防控社区(村)工作指引

    1月13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常态化疫情防控社区(村)工作指引》已正式出版发行。由北京市党的建设研究所会同市卫生健康委、市疾控中心,组织中疾控、北京大学、市疾控、市属医院以及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家、学者参与,历时三个多月编写而成。


    《指引》分日常防控、分级管控及应急处置两部分,包括人员管理、环境与空间管理、场所管理、防疫机制与物资储备、宣传教育、不同风险等级管控措施、低风险地区出现局部散发病例的应急处置等七方面内容。其中,《指引》还专门总结新发地、顺义疫情处置的经验教训,制定了低风险地区出现局部散发病例的应急处置方案,明确了社区、村出现病例后应急处置的15步标准化流程,并绘制了流程图。


海淀区建成全国最大省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

    日前,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在位于海淀区吴家场路55号的新址揭牌。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是北京市司法局倾力打造的综合性、一站式、示范性为民服务窗口,涵盖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公证服务、人民调解服务、律师公益服务、司法鉴定服务、听证服务、宪法宣传展览八大服务功能,真正实现了一站式全业务覆盖。从此,群众进“一扇门”能享受公共法律事务“全服务”。


   北京市公服中心通过实体平台、网络平台、热线平台为群众提供公共法律咨询服务。实体平台实现“面对面”“无条件”法律咨询解答服务,特别开设中小微企业法律咨询服务窗口。


北京经开区将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北京经开区将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同时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也将致力于深化城市场景革命,吸引各类技术离开实验室来到经开区,让城市成为创新的第一现场。


    着力建设“4+2+1”产业体系,“4”是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是经开区多年来持续发力的四大主导产业;“2”是指高端服务业和科技文化融合产业,是近年来经开区逐步布局并在全市取得领先地位的两个服务型产业;“1”是指数字经济产业,已经开展了一些成功的实践,可以为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贡献力量。


密云县成功创建基本无违法建设区

    1月13日,密云区历时8个月的“基本无违法建设区”创建工作迎来正式验收,成功完成“基本无违法建设区”创建任务。全区在图斑分类认定、拆除重点违建、严控新生违法建设和全面抓落实等方面总结了一套系统的经验做法。如“集中销账日”“任务清仓月”等工作方法,效果显著。


    密云共腾退非建设用地221公顷,其中水库一、二级保护区内拆违腾退土地45公顷,28条主要河流河道蓝线范围内的违法建设全部清零。此外,全面排查云蒙山、雾灵山、云峰山3个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及缓冲区内的违建,清退搬迁历史遗留“一户多宅”房屋500余户。严格浅山区建设管控,浅山区范围内腾退土地152公顷,“拔”掉了多年深藏在山区的284栋违法建设项目。


北京市出台“加强版”网约车出租车行业7项防控措施

    1月10日,北京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206场新闻发布会。交通部门出台了“加强版”网约车出租车行业7项防控措施,其中规定,从1月11日起,乘客乘坐巡游出租车或网约车应使用健康宝扫码登记,驾驶员在运营开始前应主动向乘客出示“到访人信息登记二维码”,对于乘客不扫码登记的可以拒载。


    “加强版”网约车出租车行业还规范了以下一些防控措施:驾驶员必须测温上岗、驾驶员必须全程佩戴口罩、驾驶员须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并由公司组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疫苗接种、运营车辆必须落实“一单一消毒一通风”、驾驶员在运营开始前应主动向乘客出示“到访人信息登记二维码”等。


北京市启用移动视频技术开展道路停车电子收费新模式

    1月13日,从北京市交通委获悉,北京市已陆续在海淀区、丰台区、朝阳区共48条道路启用移动视频技术开展道路停车电子收费,这是北京市在道路停车电子收费工作中探索应用的新技术、新模式。


    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在电动自行车上安装多个摄像头,由道路停车管理员沿着车位顺向骑行,摄像头自动捕捉停放车辆的车牌信息,与道路停车电子收费系统实时交互,实现停车订单创建和结算,并通过“北京交通”APP推送给停车人。移动视频技术通过与北斗、RFID等技术融合,可实现对车位坐标位置的精准定位。


时事观察

莫让互联网平台变“垄断收租平台”

    小微商家抱怨平台费率高。目前平台服务费普遍在15%至20%之间,高的甚至超过20%。除了网约车司机,入驻外卖平台的商家也感到“被困在系统里”。广州吉目甜品店2020年疫情期间开始加入外卖平台,在外卖平台上遇到过“二选一”的问题,如果上两个有竞争关系的平台,佣金就要从16%提升到21%。此外,第三方收费更让电商商户难上加难。例如,用户在直播间、短视频广告页面点击链接跳转到电商店铺的,电商店铺还需要额外给第三方合作平台14%的费用。


    “事实垄断”导致独断定价权。为何平台越来越大、租金越来越贵,中小微商家越来越没有议价权?业内人士认为,市场资源加速向头部平台集中,导致线上经济呈现出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的趋势,使相关平台在行业内成为“事实垄断”。平台补贴的“烧钱大战”之后,用户使用习惯被深度确立,使用网络平台成为其生活的重要一环。2014年,国内两大网约车平台“滴滴”和“快的”先后补贴数十亿元,以培养用户打车习惯。2015年,两家公司合并,“烧钱大战”告一段落。当时多家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超五成用户表示“补贴停止后将不再使用打车软件”,而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则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约车用户规模已达3.4亿,较2014年9月的数据增长了一倍多。互联网资源存在“寡头虹吸效应”,小微商家的“集体议价能力”较弱。“草创时期,小微商家可以用脚投票,淘汰掉费率不合理的平台,但平台成长为行业寡头后,商户的议价能力就很弱了。”资深互联网行业专家尹生认为,平台在获得市场认可后,会像海绵一样将包括流量在内的优质资源大量吸附,在这种背景下,平台成为强势一方,商家要么妥协,要么放弃已经获得的社会资源。反垄断法虽实施多年,但鲜有对互联网企业进行过处罚的案例。“近期公布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可以理解为国家针对互联网平台垄断问题出台的实施细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认定难’和‘执行难’的问题。”北京安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新锐认为,对于事实上构成市场垄断的平台,有必要发挥反垄断法的震慑作用,以惩戒方式引导行业合规发展。


    危害显现,亟待规范。受访专家认为,当前国内平台经济的市场竞争已逐渐转弱,一些已经获得“相对垄断”优势的大平台又在不断以投资并购等方式蚕食小平台,亟须引起重视,加强规范。一是对大平台的投资并购行为实施技术监管,倒逼相关企业将财力和精力投向其主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上。一些互联网大公司偏离主业,将广撒网式的投资作为其主要的“生财之道”,看到具有成长性的互联网公司就进行股权投资直至战略控股,进而造成当前大部分互联网企业“派系化”,削弱了市场竞争。开发更为精准和智能的监管技术,将大平台的投资并购行为置于有效监管下。二是规范平台“抽成”乱象,防止平台“巧立名目”攫取小微商家利益。广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欧卫安认为,应将行政手段调控大平台费率纳入监管考量,防范平台以“流量费”“排名费”等方式向商家设立新的收费名录。有关部门进一步规范互联网平台的收费标准,杜绝各大平台通过“限流”等方式压榨商户,或者强迫商户交纳各种费用。三是有关部门在制定发布政策时要系统性考虑市场效果的传导,尽可能保护中小平台的市场竞争力。良性的互联网行业竞争环境应该是“小平台不断向大平台发起冲击,而大平台也在不断创新以招架后来者”,因此,保护好中小平台显得尤为重要。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其对中小平台可能造成的影响,政策实施效果应该是鼓励“鲶鱼”,而非让“强者更强”。


上一篇 返回顶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