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京温要闻>京温快讯(2021.4)
新闻聚焦
京温快讯(2021.4)
2021-10-13

京城速递

海淀区“城市大脑”建成投用

    1月31日,从海淀区获悉,包括海淀城市智能运行指挥中心(IOCC)、AI计算处理中心、“时空一张图”项目等在内的海淀“城市大脑”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海淀城市治理进入智能化时代。


    海淀“城市大脑”综合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数字孪生、精准调度,数据反哺、协同联动,AI赋能、自我成长,实现对城市建设、运行、管理和服务的流程再造、模式创新、效率提高,是支撑和引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有了“城市大脑”,以往靠人力盯守、巡查的很多城市治理问题,靠智能化设施就能解决。不但解放了人力,而且更加精准精细。海淀全区的道路、建筑、城市部件、重点区域等实时画面和数据汇聚在一起,遇到突发事件,不用到现场就能高效开展指挥调度。


北京市率先开展高级社会工作师评审工作

    北京市率先在全国开展高级社会工作师评审工作,进一步拓宽了北京市社工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组建了北京市高级社会工作师评审委员会,制定《北京市高级社会工作师评审工作细则(暂行)》,量化评议考核评分标准。评审注重考察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方法、技巧,解决复杂疑难专业问题的能力,在个人申报、单位推荐、资格审核、专业评议组评议、评审委员会表决等各程序环节上高标准、严要求,客观、公正地评价申报人的职业能力,确保评审结果的权威性、科学性、有效性。


北京市落地国内首个“碳中和”园区

    1月28日,中国首个可再生能源“碳中和”智慧园区认证仪式在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亦庄智慧园区内举行,北京绿色交易所向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颁发了碳中和证书。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的生态系统集可再生能源、智能微网、智慧水务、绿色农业和运动健康等功能于一体。通过部署4.8MW分散式风电、1.3MW分布式光伏、锂电池、超级电容等多种形式的智能微网,实现2020年清洁能源电量占比50%,并通过购买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抵消园区内所排放的全部温室气体。


北京市开展“物业服务+养老服务”试点

    北京加快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开展“物业服务+养老服务”试点被写入了2021年重点任务清单中。物业可以为老楼增设无障碍坡道,为老年人在卫生间加装安全扶手,为老人进行地板防滑处理,对小区进行一系列适老化改造等等。要统筹社区各类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就餐、就医、照护等服务。物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老人提供就餐、照护等服务。有闲置空房的物业,可以直接开设或引入养老驿站、老年人活动室;闲置用房面积不大的物业,可以考虑开设老年饭桌;物业也可以和配餐公司合作,为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务。


北京市将建老龄人口大数据平台

    1月23日,从北京市老龄办、老龄协会了解到,北京市正在努力建设老龄人口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消除各部门、各领域的数据存储、处理和流通障碍,为老年人的权益保护构建一个更加全面、科学、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北京市将加大老年人的宣传教育,引导社会组织与公益服务支持,建立老年人权益保护跨部门协作机制,实施积极主动的风险防范与干预,建立弱势群体老年人的救助与保护机制,通过技术干预提升保护能力。


时事观察

狂奔的在线教育亟待降温

  一、莫因资本涌入淡化教育属性。在线教育广告“吃相难看”背后,是行业规模膨胀、竞争加剧的写照。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线教育发展按下快进键。截至2020年3月,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已达4.23亿。疫情防控、“停课不停学”期间,多个在线教育应用的日活跃用户数达到千万以上。风口的机遇吸引了资本的大量涌入。2020年中国基础教育在线行业融资额超过500亿元,超过了此前10年的融资总和,多家在线教育机构融资金额屡创新高。有研究机构预测,到2022年,K12(基础教育阶段)在线教育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500亿元。与资本奔涌并行的,则是在线教育机构在销售和营销方面的巨大投入。从斥巨资冠名晚会和综艺,到铺天盖地投放线下广告,众多在线教育机构使出浑身解数,在风口之上抢夺位置,以期吸引用户、叫响品牌。一名在线教育创业者表示,用户增速和平均获客成本是评价在线教育类企业的重要标准。“不过,随着行业内的头部企业‘烧钱’加剧、获客成本增加,中小机构的生存越来越艰难。”多家在线教育头部企业2020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尽管平台的用户数量和营收迅速增长,但由于在2020年暑假期间的高额营销支出,企业反倒陷入亏损状态。近期,随着寒假的到来,在线教育企业的营销大战再度进入白热化,“20元20课时”“免费体验直播课”等低价的“入门级”课程仍令人目不暇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在线教育广告频频露脸的背后,是在线教育和培训机构本身性质与特征的变化。随着在线教育机构被市场所逼寻求投资,在线教育的教育性越来越弱、资本性越来越强。“过于以资为本,必然淡化自身的教育特性。”


    二、守住质量底线才能长远发展。自2020年以来,教育培训服务投诉增多。其中在线教育领域,用户的投诉多集中在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付费且退款难、虚假宣传和承诺、收费不合理、协议条款不清晰等方面。一些平台擅自修改课程类型和时长,导致课程缩水;多家在线教育机构遭遇经营危机,家长退费困难重重、求告无门;一些在线教育机构系统不稳定、服务能力不足、师资力量良莠不齐,教师“无证上岗”的问题依然存在……专家表示,不断融资烧钱、低价获客的经营策略,使很多在线教育平台的师资水准、教学质量和学习服务难以得到保证。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可能造成家长预交的高额费用无法退回,长此以往会损害行业的整体形象和发展前景。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日前发布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中国网络课程教学目前处于“适应性冲突”阶段——网课开设率与参与度较高,但教学效果仍待进一步提升。课题组负责人表示,疫情期间大规模的教育信息化普及试验中,网课教育为弥合教育不公平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对各级教育机构治理能力提出全新挑战。在线教育要赢得未来,更要把好质量关,回归教书育人、启迪智慧的本职功能和核心竞争力。专家指出,无论融资规模有多大,在线教育机构都不能背离教育的初衷,要把精力放到教学研发上,守住服务的质量底线,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薛军表示,在线教育平台既要满足真实的消费需求,也要关注和防范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发生,应当设立合理的行业标准、行为守则,推进在线教育行业规范发展。


    三、加强监管引导行业规范经营。疫情之下,在线教育临危受命。在科技的支撑下,在线教育打通了现实的阻隔,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教育挑战,也让用户需求得到充分释放。而在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已从应急变成了习惯和常态,更要自立自强。储朝晖认为,在线教育机构要守住课程与教育产品的品质底线。在融资面前,在线教育企业应基于自身的体量与业务量,确保风险可控,坚守教育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守住“以人为本”的底线。一段时间来,部分在线教育平台利用网课推广网游、交友信息,甚至散布色情、暴力、诈骗信息,危害广大学生特别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在此前的多部门专项整治中,已有多个在线平台遭到网信部门查处,其中不乏网易、爱奇艺等互联网巨头旗下的教育平台及频道。作为“互联网+”的新兴行业,在线教育的监管范围和内容众多。网课内容、广告营销、收费退费、师资管理等问题,都是易“爆雷”、影响大而又难监管的领域。对此,专家表示,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应加强联动,对在线教育行业进行指导和调控,防止无序的资本厮杀,鼓励指导在线教育回归教育初心。对于在线教育的下一步发展,教育部明确,将进一步加强对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研究,深入总结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编制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出台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引导与激励在线教育发展。对于在线教育平台的管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强化日常监管,动态更新黑白名单,建立监督举报平台,广泛接受各方监督。严查严处培训机构违法违规行为,引导培训机构规范经营。同时,有专家指出,在线教育无序发展的种种乱象,也应从社会对教育的评价体系中寻找根源。很多在线教育机构的主要功能和卖点就是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大量资金涌入也是看到了这样的市场机会,只有改变较为单一、以考试分数为主的评价体系,才能真正改变当下在线教育的乱象和盲目竞争。从家长和学生角度看,如何用在线教育,要根据孩子的成长发展是否需要、是否合适和对孩子是否有利来决定。

上一篇 返回顶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