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速递】
通州区发展首店首发经济
北京城市副中心围绕大力发展首店首发经济、提升便民服务品质、培育区域市场消费新热点等方面出台措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升级,活跃消费市场。
一是将大力发展首店首发经济,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大型商业载体与国内外知名品牌合作,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对在通州区开设品牌首店、旗舰店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及授权代理商给予支持;培育展示推介载体,支持首店入驻及品牌新品首发;鼓励电商平台、第三方机构等引导国际品牌在通州区内开设首店。
二是将以环球影城主题公园为重点,加强新兴技术应用和多元消费业态融合,培育智慧导览导购、沉浸式文体休闲、虚拟式娱乐体验、数字展览展示等示范场景,打造智慧消费体验示范场景。
三是将推进传统商业转型升级,鼓励传统商场实施“一店一策”升级改造;推动老旧厂区升级改造,培育网红消费“打卡地”,形成新的特色商业街区;结合重点商圈、特色商业街区改造升级,开展艺术展览、小型娱乐表演、科普体验等活动,构建体验消费空间;丰富和发展夜间消费环境和场景,培育“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在夜游、夜展、夜读、夜市等方面挖掘消费潜力;在提升便民服务新品质方面,副中心提出实现蔬菜零售等8项基本便民商业服务功能的社区全覆盖,打造生活服务业示范街区。
北京市首次推出“一米田园”邻里分享新模式
2021年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首次推出“一米田园”邻里分享新模式,在社区服务中心里集中展示适合家庭阳台种植的蔬菜品种,专业技术人员现场介绍栽培技巧,带动社区居民开展阳台菜园种植。
将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为社区居民搭建起学习阳台蔬菜种植技术和分享阳台蔬菜种植经验成果的平台。接下来,还将举办蔬菜、中药材进社区推介活动,不断丰富市民阳台种植的品种和类型。打造出一批“三季有景、四季覆盖”的农业观光好品牌,为市民踏春赏景、休闲放松提供了新选择。
海淀区打造全国首个5G“云端草莓”农业展示基地
海淀区通过集中辖区资源,将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运用到农业生产,打造出一座梦幻般的5G云端草莓园。园区不仅草莓产量高,而且科技感十足,为北京发展“体验式农业”树立了样本。目前园区已实现5G信号全覆盖,接下来还将引进全自动草莓采摘机器人,进一步解放人工,实现草莓生产全部云端智能化控制。云平台集成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具有自主学习的功能,如2021年种草莓,温室控制在多少度,营养液配比多少,什么时候浇水灌溉……云平台把这些数据记录后,第二年作为经验学习、积累,之后实现直接由机器自动种草莓。
未来,该区农科所还将尝试拓宽更多场景,如将空中草莓培养基引入酒店大堂、商务楼宇,结合建筑环境设计有特色的绿植景观等。海淀区将继续发挥创新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将空中种植、立体化生产、数字化管理等新理念、新模式拓展到其他作物品种。在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引领和带动其他农业园区创新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打造高质量“农业中关村”,实现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
东城区制定“每月专题”以解重点民生诉求工作
4月22日,东城区重点围绕考核激励、“每月专题”等四个方面再优化再提升,全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其中,东城制定“每月专题”推动解决重点民生诉求工作计划,聚焦全年28类突出的民生问题。
一是根据市级层面确定的每月主题,聚焦市民诉求量大、涉及面广的问题,东城制定“每月专题”推动解决重点民生诉求。“每月专题”聚焦全年28类突出问题,明确一位分管区领导统筹、一个部门牵头负责,相关单位协同配合的工作模式,每月设立专题、选取2—3个具体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定好时间表、路线图,确保尽快解决、早见实效。
二是研究部署工作方案、政策措施、改革办法。对相关诉求解决过程中涉及政府和市场、社会各方责任主体的问题,创新治理方式,提升精治共治法治水平。东城区还将“每月专题”相关问题解决情况纳入“接诉即办”考核,必要时由区“两办”全程督办。同时,每季度对“每月专题”诉求办理情况进行总体回访,及时反馈情况,督促提升办理质量,让诉求真解决、群众真满意。
朝阳区启动跨境贸易服务平台
4月22日,北京市首家跨境贸易投资风险管理与法律综合服务平台在朝阳区正式启动,平台是朝阳区“两区”建设商务服务领域近期落地的新成果,也是朝阳区商务局为服务跨境贸易企业推出的又一实招。朝阳区注册企业只要登录该平台,就可以随时随地享受专业咨询服务,包括跨境贸易、海外投融资全流程信用风险管理与咨询,跨境投融资金融对接服务,跨境法律咨询等。
平台将定期举办政策宣讲、业务培训活动,结合朝阳区区位优势,举办涵盖跨境贸易风险解析、贸易投资风险案例、跨境交易法律风险分享等方面的培训会、宣讲会;不定期开展交流沙龙和业务座谈会,丰富企业对接方式;个案辅导、重点调研,精准支持核心优质企业、行业龙头客户,对于产业链、供应链龙头企业和高成长企业提供一企一策的定制化服务;建立定期协调沟通机制,为平台各参与方搭建顺畅的对接沟通桥梁,解决企业实际需求。
【时事观察】
切莫“耕别人田、荒自己地”
日前,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地方金融机构微观治理和金融监管等工作,要求以优化金融供给侧体系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标本兼治,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微观治理机制见效、地区金融生态改善。
作为地区金融生态的重要一环,地方金融机构须继续在服务“三农”、基层、中小微企业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把握定位,专注主业,立足本地,切莫盲目“垒大户”“全国到处跑”,到头来“耕别人田、荒自己地”。监管部门一直鼓励发展、壮大地方金融机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形成大、中、小、微型金融机构分工协作、“多样化、特色化、广覆盖”的机构体系,不同类型的机构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禀赋,为实体经济提供差异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细数目前中国的地方金融机构,大多数能够做到立足本地、服务当地,但部分机构也出现了不规范经营、盲目跨区域扩张、偏离“支农支小”定位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这主要与资本天生逐利以及市场竞争激烈有关。从负债成本看,地方金融机构由于天生缺乏大型企业客户,与国有大行相比,它们往往较难获取低成本的公司存款,加之个人客户存款近年来持续出现“搬家到理财产品”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地方金融机构的存款波动,抬升了负债成本。由于负债成本上升,在资本逐利、经营压力等因素的驱动下,地方金融机构必然会提升资产端收益,即提高贷款利率或增加贷款规模。同时,受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影响,部分地方金融机构生存状况恶化。此外,地方金融机构多为中小银行,普遍面临资本补充渠道有限、资本金不充足等突出问题。
因此,重新厘清地方金融机构定位、夯实资本实力、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成为当务之急。首先,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向必须是“服务本地”,不能“全国各地到处跑”,要有抗拒盲目做大诱惑的能力,扎根在当地,做小、做细、做实。具体来看,应该聚焦小微企业和“三农”以及个人金融服务,满足当地企业和居民的金融需求,特别是要把一些薄弱环节填补起来,这既是地方金融机构的优势所在,也是其应该承担的使命。其次,制定中小银行深化改革、补充资本的实施方案,金融监管机构要配合地方政府摸清风险底数。同时,支持地方政府继续通过多种市场化途径引进投资,增强中小银行资本实力。最后,要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个环节,强化股权管理,依法清退问题股东,特别要加强新进入股东的资质审查,严防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