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京温要闻>京温快讯(2021.9)
新闻聚焦
京温快讯(2021.9)
2022-04-20

【部委政策】

工信部出台新版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

工信部对原产能置换实施办法进行修订,出台了《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自2021年6月1日起实施。大幅提高钢铁置换比例,扩大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明确置换范围,严守不新增产能红线。根据最新办法,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扩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汾渭平原等地区以及其他“2+26”大气通道城市。上述地区严禁增加钢铁产能总量。重点区域置换比例不低于1.5∶1,其他地区置换比例不低于1.25∶1。

此外,未完成钢铁产能总量控制目标的省(区、市),不得接受其他地区出让的钢铁产能。长江经济带地区禁止在合规园区外新建、扩建钢铁冶炼项目。同时,对于产能置换设备范围予以明确划定。用于产能置换的冶炼设备须在2016年备案的清单内,2016年及以后建成的合法合规冶炼设备也可用于产能置换。列入钢铁去产能任务的产能、享受奖补资金支持的退出产能、“地条钢”产能、落后产能、未重组或未清算的僵尸企业产能、铸造和铁合金等非钢铁行业冶炼设备产能,不得用于置换。

【京城速递】

北京市探索打造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

北京市总工会一份抽样调研显示,职工创新工作室正成为企事业单位创新创效活动和职工成长成才一个重要平台。北京市将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在内部专业关联的职工创新工作室间,建立协同创新联盟,推进集约化发展。正逐步打造一支匠师队伍,以创新工作室领军人、大工匠、市以上劳模为主体打造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师队伍,为职工提供贴近生产一线、实操性强的专业性培训。

同时,面对技术难题,创新工作室也不再是单打独斗,将探索打造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围绕北京产业转型升级、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依托区位优势,探索建立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工作室联盟,收集企业生产一线的难题,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技能培训、科学研究和管理创新等活动。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在内部专业关联的职工创新工作室间,建立协同创新联盟,推进集约化发展。

北京市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

2021年北京市将培养1.1万名企业新型学徒。“企业新型学徒制”是按照“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由企业与技工院校、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培训中心等教育机构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等模式,共同培养新入职人员及转岗员工。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通过政策引领、搭建平台等方式,重点聚焦特色行业系统,引导北控、电控、公交、地铁、首农等技能人才比例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等积极参与,培训机构全力配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创新培养人才模式和培训方式。

2021年,北京市将从扎实推进培训工作、提升培养层次、创新灵活培养方式、充分发挥培训资源作用、畅通技能等级评价认定渠道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企业新型学徒制相关要求,不断完善系列政策,吸引更多企业职工接受学徒制培训,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推动北京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开展。

北京市发布数据中心统筹发展实施方案

日前,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北京市数据中心统筹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3年)》,要求推进北京市数据中心绿色化、智能化、集约化发展。各区需严格执行数据中心分区分类管理要求,结合第三方专业评测,摸清区域内数据中心运行情况,形成关闭、腾退、改造、新建清单,建立清单动态管理和部门联合监管信息共享机制,统筹有序推进数据中心发展。

包含六大部分,提出坚持需求引领、科技创新、总量控制、统筹布局四项原则。将京津冀区域按照资源基础、产业结构、应用需求等划分为功能保障区域、改造升级区域、适度发展区域、协同发展区域四大区域,推动分区分类梯度布局、统筹发展。提出了坚持需求导向强化主体管理、立足核心需求推动数据中心存量优化、聚焦未来规划适度支持数据中心增量发展、引导先进节能技术应用及资源合理利用、推动京津冀数据中心一体化协同发展五大重点任务。

海淀区发布物业管理“社区伙伴行动计划”

4月29日,北京市海淀区举行贯彻落实《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一周年发布活动,宣布启动海淀区物业管理“社区伙伴行动计划”,将着力打造“互信、共治”的新型社区治理体系。

“伙伴小区”各方主体职责边界更明确。建设物业管理“社区伙伴行动计划”小区(简称“伙伴小区”)是指建立以街镇党(工)委、社区党组织为发起人,重构物业服务企业的角色和定位,构建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委员会)、业主、产权单位、物业服务企业等各方主体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协作共商关系,构建“互信、共治”的社区治理体系的和谐宜居小区。

“明白账”晒单让物业收费有据可依。海淀区物业管理协会联合两家物业服务评估监理公司制定《海淀区普通住宅小区物业服务费用测算工作指引》,按照法律法规及海淀区评估实例,列出物业服务人员费用、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费用、清洁卫生费用、绿化养护费用、秩序维护费用等9类费用31项明细的具体构成测算参考。

【前沿观点】

超高清芯片正在形成全新的产业生态体系

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芯片往往起到“夯基垒台”的作用,支撑并控制着产业的前行。超高清视频作为融合采集、制作、传输、终端、内容、应用等多个节点的综合性产业,需要编解码、图像画质处理、终端主控、采集设备主控、存储、显示驱动、通信等多品类芯片的支持。目前,国内4K核心芯片布局初具体系,部分品类已经面向8K需求推出最新产品。2022年,中国超高清视频产业总体规模将超过4万亿元,相关部门、企业家表示,超高清芯片要打通自身产业链并融入超高清产业生态,以抢占市场先机。

以“链式”发展补齐短板。超高清视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范围广、跨领域综合性强等特性,正在形成全新的产业生态体系。预计到2022年,中国超高清视频产业总体规模将超过4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国内超高清市场的蛋糕虽大,关键核心芯片的竞争却十分激烈,联发科、晨星、瑞昱、联咏和高通等企业在超高清芯片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大陆厂商要“抢蛋糕”还需要强化本土供应链、融入产业生态链,并加强对技术、人才等关键要素的攻关引育。

对于超高清芯片产业链本身,企业要提升与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装备等环节的联动能力,提高供应链话语权。集创北方董事长张晋芳表示,必须打通国内显示芯片产业链条,推动“设计为龙头、制造为基础、装备和材料为支撑”的本土化发展。目前,显示芯片设计行业巨头均与上下游有绑定关系,以联咏为例,它已与联电建立IDM模式,在工艺开发及产能上均得到有效保障。大陆显示芯片产业链缺乏天然的联动关系,传统的“设计+委外代工生产”模式因为各方诉求和目标不一致,造成产品实际性能、产能无法达到最高水平。要成长为国际显示芯片龙头,打通本土产业链是唯一有效途径。

作为底层技术支撑,超高清芯片要避免“单点”式发展,融入超高清产业的“链式”发展模式,形成用户需求牵引技术创新、技术成果高效转化的良性互动。安徽、福建等地在构建超高清产业链条的过程中,都将“芯屏一体”“屏—芯—端”联动作为抓手。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负责人表示,安徽省内超高清视频产业链条尚未成型,在前端设备、核心芯片、内容供给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存在缺失或有明显短板。相关企业间缺乏协同与配套,上下游需求和供给难以实现有效匹配。对此,应深化“屏—芯—端”联动,促进4K/8K显示面板提速发展,推动超高清存储芯片、视频芯片产业化,聚焦发展上游关键配套环节,多样化发展和壮大配套产品,拓展下游终端产品,进一步补齐、壮大、拓展超高清视频产业链条。

产业的持续创新演进,也需要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的支撑。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消费电子产业研究室主任赵燕表示,面向超高清芯片的人才引育也要提上日程,在高校普及芯片相关的课程,不仅包括集成电路设计,还包括材料、机械、光学、精密仪器等学科,更有效地支持超高清产业发展。

上一篇 返回顶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