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委政策】
工信部:到2035年公共领域用车将全面电动化
工业和信息化部此前制定了《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行动计划》,目前正在大力推动。根据相关规划,到2035年,中国公共领域用车将全面实现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为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准备在公交车、城市物流车,环卫清扫车等方面进一步推动电气化。主管部门还将启动全面电动化试点城市的申报,会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研究奖补支持政策,以公共领域电动化有效带动私人消费。由于公共车辆的特殊性,试点工作将必然对当地充换电设施的完善程度提出要求。
【京城速递】
经开区启动高科技高成长企业倍增计划
5月26日,在北京经开区工委宣传文化部主办的北京亦庄创新发布上,经开区对外披露,启动“梯队培育5年倍增计划”,着力打造创新雁阵体系。1.列入梯队的企业将获得政府各部门的精准服务、协同助力、“四个围绕”:即围绕需求做好服务,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围绕培育体系建设,树立创新发展典型;围绕企业行业动态,完善梯队服务制度;围绕行业龙头协同创新,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2.目前,北京经开区已经开始完善重点服务库,入库企业不少于200家,实地走访调研重点关注企业不少于100家,为潜力专精特新、“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配备服务管家。同时,建立中小企业服务和运行监测平台,动态关注中小企业经济运行数据、迁入迁出动态等指标。3.目前已深入调研企业发展需求,建立常态化企业联络对接机制,探索出台了针对不同产业、不同规模企业的多元化服务举措,重点在研发投入、应用场景开放、新技术新产品推广、投融资对接等领域,为创新企业梯队发展升级提供融资、市场、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助力高科技高成长企业快速发展。
海淀区试点安装“智能阻车系统”
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在多个社区试点安装“智能阻车系统”,利用安装在电梯内的高清摄像头,一旦识别到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内部,系统会发出语音警告,控制电梯无法关门、停止运行,通过这种方式将电动自行车“拒之门外”。同时,社区内配套建设充电设施,解决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隐患问题。2021年以来,北太平庄街道不断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积极探索电梯阻车系统技防手段,以有效应对和防范因电动自行车充电引发的火灾事故。
大兴区发布招商中介奖励政策
5月23日,大兴区发布招商中介奖励政策,设置“经济贡献奖励”“发展贡献奖励”“突出贡献奖励”三类奖项,旨在进一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高精尖产业格局,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招商引资工作,共同推动优质企业入区发展。
奖励政策面向促成项目或企业成功落户大兴区,并在区投资促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登记备案的中介机构(不含个人),包括国内外企业、社会团体、中介机构或其他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项目关联单位、投资利益相关方除外。奖励政策共设置“经济贡献奖励”“发展贡献奖励”“突出贡献奖励”三类奖项。“经济贡献奖励”指的是:自项目入驻大兴区之日起三个自然年内,任意一年区域经济贡献额达到100万元(含)以上,经区级财政部门审核认定后,按项目当年实现区域经济贡献额的10%,对中介机构给予一次性最高1000万元的奖励。
“发展贡献奖励”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奖励和土地使用权奖励两方面。自项目入区之日起三个自然年内,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土地价款)达到5000万元(含)以上,经区级统计部门审核认定后,对中介机构给予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奖励,金额最高1000万元;土地使用权奖励是指项目在大兴区取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商业用地使用权,土地成交价款达到1亿元(含)以上,项目方区级土地价款到账后,按成交价款的3‰,对中介机构给予一次性奖励,金额最高1000万元。以上两项奖励可叠加申请,金额最高1000万元。中介机构帮助大兴区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石时解纷”进一步打通调解至诉讼“线上”转送路径,矛盾纠纷调解不成功后,群众可通过“一键诉讼”功能,将案件推送至法院进行立案,最大程度节约当事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成本。
【他山之石】
上海市静安区率先进行公共空间休憩座椅优化提升试点
上海正大力推进公共空间休憩座椅优化提升工作,力争用3年时间打造“一座可以坐下的城市”。地处上海最繁华商圈,静安区静安寺街道在市绿化市容局、市城市管理精细化推进领导小组市政市容专项办的指导下,率先进行公共空间休憩座椅优化提升试点,在辖区内“创造”出100处公共座椅。休憩空间亦是城市风景。城市的温度体现在细节。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公共空间休憩座椅目前存在“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品质不高、共享不足”的问题。
静安寺商圈寸土寸金,在市、区绿化市容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街道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广泛发动社会参与,通过新增一批休憩座椅、改造一批休憩座椅、共享一批沿街商户店铺座椅等方式,为市民游客创造更多休憩空间。这些座椅形态各异,结合街区文化、园林绿化、艺术美化而设,既是一处休憩空间,也是一道城市风景线。如巨鹿路上的公共座椅,将结合历史风貌区特色,造型中充分运用铁艺、花纹等元素,色彩上呼应周边里弄建筑的颜色,融入街区氛围。座椅设计上也以人为本,如增设扶手,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增设充电点,顺应了现代人生活习惯。
【前沿观点】
银发族触网“防沉迷”可与适老化一体推进
近段时间以来,银发族智能设备的适老化改造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让老年人更好地运用互联网设备、手机App等智能化工具,在社会交际中更加通畅快捷,各方已有了越来越多的共识,更多的助老措施也在不断得到落实,以更好地填补智能化、数字化带来的数字鸿沟。比如专门开设相关的课程进行辅导,帮助更多的老人们掌握基本的使用技能等。不过,随着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银发族触网“防沉迷”也随之产生,并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结合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基本定义,通常来说一个人如果连续使用数码产品和智能设备超过3个小时,就基本达到了网络沉迷的标准,应当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
防沉迷的目的在于保护,一个人长期沉迷电子产品会有很多负面结果,最主要是造成一系列健康上的问题,比如有研究显示在床上使用1个多小时手机等会发光的电子产品,会阻碍人体生成褪黑素,生理周期将受到影响,并使睡眠处于浅状态。人体生物钟长期被打乱,则会影响新陈代谢、情绪、免疫力,导致疾病多发。
比之于年轻群体而言,老年群体触网“防沉迷”更具有特殊性,一方面,由于防沉迷主要是约束自我控制力,因而过去往往更关注青少年群体,老年群体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整个社会包括老年人自己均缺乏这方面的认知与意识;另一方面,相比于年轻群体而言,老年人社交圈子的封闭化,以及晚年精神慰藉的需要,往往更容易产生强烈的依赖。报告显示,0.19%的老人在某资讯App上的日在线时间超过10小时,全国或有超过10万老人呈现出极致孤独的生活状态,全天候沉迷在手机端的移动互联网上,对于9600万老年网民如此庞大的群体,防沉迷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相比于防沉迷的“青少年模式”,在防沉迷上同样也需要构建“老年模式”,并与智能设备适老化一体推进,做到未雨绸缪和有的放矢。
在具体策略上,要考虑到银发族触网沉迷形成的原因,着重从解决精神需求入手,把老年人从网络依赖中解放出来。一方面,社区等自治组织应从构建邻里文化入手,开展更多的群体交流等活动,把老年人从家中请出来,实现从独处向群体互动转变;另一方面,家里人要更多地关心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常回家看看,多陪老年人聊聊天,用陪伴来解决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