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京温要闻>京温快讯(2021.23)
新闻聚焦
京温快讯(2021.23)
2022-04-20

【部委政策】

商务部从四个方面提升城市商圈建设

商务部正在对《城市商圈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在制订《城市商圈建设指南》过程中,商务部考虑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引导资源下沉社区,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着力补齐社区商圈发展的短板,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便利化水平。

二是促进商圈提档升级,结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国际化商圈,发展一批特色街区、特色商圈,满足城市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三是丰富消费场景,分门别类制定业态指导目录,提升购物、餐饮等传统业态,布局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的新兴业态,联动文化和旅游资源,不断改善消费者购物休闲的体验。

四是推动科技赋能,加快商圈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发展智慧商圈、智慧街区,形成更多流通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提高城市的商业现代化水平。

【京城速递】

北京市发布“十四五”高精尖产业规划

近日,北京市政府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

一、在全球创新版图重构以及中国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北京高精尖产业要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巩固产业调整转型的良好势头,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切实肩负起国家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二、“十四五”时期,北京将推动产业“换核、强芯、赋智、融合”,加快产业基础再造提升、产业链条优化升级、智能绿色全面覆盖、制造服务深度融合、区域发展开放联动“五个突破”,推进动力转换、效率提升、结构优化“三大变革”,实现高精尖产业质量、能量、体量“三量提升”,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

三、按2025年和2035年设定了目标。其中,2025年主要目标:以高精尖产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根基更加稳固,基本形成以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医药健康等为新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将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区块链、创新药等打造成为“北京智造”“北京服务”的新名片,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国产化配套比重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绿色发展更加显著,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和国际产能合作迈向更高层次。

 

北京市发布“双减”政策

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措施》新闻发布会。“双减”第一个工作目标,校内外双向发力,稳妥推进,分步实施,确保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校外的培训负担,以及家庭教育的支出和家长相应的精力负担。在2021年年底之前有效的减轻,两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一是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减轻各类负担的重要切入点,包括统筹作业管理,控制作业总量,加强作业的设计和指导,充分发挥作业的诊断,巩固学习分析等功能,将作业的设计纳入整体的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

二是提高课后的服务水平。提供菜单式的课后服务项目和内容,供学生的自愿选择,切实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

三是提高校内的教育教学质量,包括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缩小城乡区域学校之间的这种教育水平的差距,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的优质均衡发展,大比例地促进干部教师在区域内的流动,规范教育教学秩序。

 

北京市老旧小区改造探索“租赁置换”

近日,北京市第一个“租赁置换”模式改造的老旧小区正式亮相。改造后的月坛街道真武庙五里3号楼不仅室内外环境得到了全面提升,更是摇身变成了温馨舒适的“人才公寓”,满足了附近金融街等商务区就业人群职住平衡的租房需求。

资金,是老旧小区改造的“弹药”,然而单靠政府补贴,无法在短时间内铺开规模。一面是居民强烈的改造呼声,一面是资金缺口,在区政府和产权单位引导和适当支持下,真武庙项目引入了民营企业愿景集团的资金,在“微利可持续”的前提下,依据地域特点,开启了“租赁置换”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的新模式:一是采取租赁置换,解决原住居民想改善居住条件“出”的需求;二是通过改造提升居住环境,解决金融街周边高端人才就近居住“入”的需求;三是实施改造后降低了居民投诉,解决属地政府、街道、社区的“痛”点;四是项目微利可持续,可实现社会企业“盈”的需求;五是通过创新老旧小区改造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方案,实现了政府部门“促”的要求。

下一步,西城会进一步加快社会资本引入,通过多途径创新探索,系统性解决老旧小区改造中的一系列问题。

【他山之石】

厦门市设立全国首个破产公共事务中心

近日,全国首个集约办理破产公共法律服务和破产公共事务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厦门破产公共事务中心正式设立。当天,在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与厦门大学法学院召开的以“后疫情时代破产法‘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的构建”为主题的第三届东南破产法论坛开幕仪式上,举行了中心项下两大核心平台——“厦门市公共法律服务破产事务分中心”和“民营企业援助中心”的揭牌仪式,同时上线“破产公共事务”智能化服务系统,依靠科技提高破产事务办理效率,打造“互联网+”资本对接机制,优化破产审判的治理效能。

厦门破产公共事务中心通过整合相关部门、单位的资源优势,产生聚合效应,提升破产领域公共法律服务和公共事务办理质效水平,积极融入厦门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模式建设,推进破产领域的诉源治理和社会矛盾多元解纷改革,前置司法引导和资本接洽,推广预重整制度的运用,有效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时事观察】

多管齐下推动“十四五”就业扩容提质

8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会议指出,“十四五”时期中国城镇就业压力依然较大,要继续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政策优先位置,强化政府责任,坚持市场主导,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稳定的基本手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有效激发国内市场需求,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总结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当经济告别初级阶段,步入中级阶段,特别是高级阶段之后,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就会越来越强,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也会越来越高。

也正因如此,“十四五”时期,中国居民的就业水平和就业状况,就成为居民消费热情能否有效释放、消费活力能否有效增强的根本手段。更直接地说,就是能否构建起高效、优质的新发展格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就业水平的提高、就业质量的提升,取决于高质量、高水平就业。就业工作不仅要在数量上充分满足,更要在质量上有效提升,真正实现扩容与提质的有机结合、有效融合。

要实现“十四五”就业扩容提质,就必须坚持市场主导。在经济市场化、市场多元化的大背景下,过去那种依靠政府安排就业岗位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无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而必须跟随市场的脚步,用市场化的方式解决居民的就业问题,以市场为主导,提高居民的就业水平、提升居民的就业质量。就业水平的提升,主要依赖于就业空间的扩大、就业岗位的增加、就业能力的提升,包括居民自主创业、企业吸纳就业、政府安排公益岗位、家庭提供服务岗位等。而要提升就业质量,就不仅仅是有岗位、有收入,还要有较高的收入、较好的就业环境、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以及就业人员的安全保障等。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算得上是高质量就业。

显然,这一切都要依靠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依靠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作用,依靠居民对市场的适应能力。而从广大居民的市场意识和就业观念来看,已经基本达到市场化要求,只要市场能够提供岗位,就都能得到比较好的满足,能够实现双向互动。要实现“十四五”就业扩容提质,就必须加强政策引导。政策在就业方面的作用,应当更多体现在引导和促进方面。从政策的引导来看,主要是从扩容入手,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多吸纳就业人员,并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撑和资金扶持。因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也是市场竞争能力较弱的企业。从政策的促进来看,就是要促进高质量就业、促进就业质量提升。给员工提供较高收入待遇和福利水平、就业环境较好、对员工十分关心的企业,应重点关注、重点支持,要给予政策鼓励和资金奖励。笔者建议有关方面,如果一家企业能够培育出很多新的创业者,并成为就业的新载体,就应对原企业进行奖励,从而形成就业的葡萄串效应、发散效应。要实现“十四五”就业扩容提质,就必须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就业既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也是一件可以通过就业环境改善、就业条件优化,使其变得相对容易的事。从这些年来的实际情况看,随着“放管服”改革各项措施的推出,束缚创业就业的各种壁垒、桎梏,都得到了有效攻克与清除,就业环境明显改善。特别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度影响、疫情的强力冲击下,能够较好地完成每年的就业任务,实现居民的较好就业,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要在“十四五”实现就业的扩容提质,就必须在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上继续下功夫,力争就业环境更好、就业条件更佳、就业空间更大。

上一篇 返回顶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