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委政策】
农业部鼓励依法利用闲置宅基地和住宅发展乡村旅游
农业农村部在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1218号(农业水利类157号)提案答复摘要中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结合发展乡村旅游、返乡下乡创业创新等,鼓励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依规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发展符合乡村特点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民俗展览、创意办公、康养服务、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同时,探索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实施的规范化管理办法,推动建立以维护农民权益和促进乡村振兴为导向的利益分配机制。
【京城速递】
丰台区发布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实施方案
11月8日,丰台区加快推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实施方案发布,预计到2025年,“2+4+N”特色消费版图将在丰台辖区亮相。“2+4+N”特色消费版图中,“2”指在丽泽、南中轴大红门打造服务全市、辐射京外境外的两大国际时尚消费引领区。
一、南中轴大红门地区将承接国家级博物馆等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积极承办艺术博览、文艺演出等活动,打造首都文化展示窗口。将培育高品质国际商务消费样板区,重点发展多业态融合的消费空间载体,规划建设大红门御道商业区,吸引国际品牌、创新业态入驻,提高消费热度和区域活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商务消费中心。
二、丽泽将打造高能级国际时尚消费引领区,培育以“数字+商务”为特色的数字体验消费圈,打造北京南部核心商业中心和国际重要消费地标。丰台区将充分利用丽泽城市航站楼建设的契机,统筹地上地下一体化综合开发,打造复合型“立体城市活力中心”,培育免税消费业态,争取布局市内免税店。“4”指丰台区将聚焦新发地农产品供应、花乡花卉升级、丰台站站城一体和河西生态休闲四大区域消费主题,培育具有丰台标志的区域性特色消费中心。
三、正在建设的丰台站将强化“站城一体化”,统筹推进丰台站地区整体规划与开发建设,丰台站周边将建设一至两个集写字楼、购物中心、星级酒店、城市广场于一体的旗舰型城市综合体项目,实现城市空间“上下延展”、消费空间“7×24”不打烊,建设“站城一体、产城融合”商业样板,打造陆上交通港、消费新地标,放大丰台站对区域消费拉动效应。
北京市启动产业创新发展“双引擎”
北京市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坚实支撑,医药健康、信息技术正成为推动北京产业创新发展的“双引擎”。
一、创新药及AI医疗器械全国领先。依托独特的技术平台,已经建立起靶点涵盖血液肿瘤、实体肿瘤以及病毒感染等的欧中适应症的产品管线。北京新增27家医药上市企业,累计达到61家。创新成果不断产出,北京获批上市的创新药7个,获批上市的AI三类医疗器械产品7个,约占全国一半,均居国内领先地位。
二、医药健康产业环境大幅提升。建立了以市经信局、市卫健委、市药监局等19家医药产业密切相关的市区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市医药健康统筹联席会;推进落地了阿斯利康北方中心、恒瑞北方中心等42项重点项目;围绕财政资金供给、人才落户需求、创新产品研发推广及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等产业难题出台10余项配套政策;推动水木未来结构解析、寻济高端制剂、百放、新生巢、飞镖加速器等高水平专业平台及孵化器在京落地。在北部海淀区、昌平区,正加强对前沿创新项目的转化服务和专业孵化器建设;南部北京经开区、大兴区则重点加强对产业空间的优先保障,加快标准厂房建设,积极承接北部及全球科技创新成果落地。
三、研发模式加速与国际接轨。北京正引领医药健康创新的新范式。探索的“逆向转化”模式,可以大大缩短新药临床开发时间、降低临床开发费用,并提高临床成功率。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将力争通过3年推动,到2023年产业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力争在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引进多层次创新人才不少于1万人。同时,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提交上市申请将达到90个;新增上市企业25家;建设1到2家国际一流水准的研究型医院。
北京市打造北交所上市服务生态圈
日前,北京市启动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北交所上市服务培训,市经信局也与全国股转公司、北交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推动北京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一批、晋层一批、挂牌一批和储备一批。市经信局副局长王磊透露,北京还将培育和引进一批专业能力强、服务质量高的优质服务机构,打造“专精特新”企业北交所上市的服务生态圈。
一、将通过建立定期会议、互推互认、联合培训、调研走访、数据共享、宣传报道等机制,共同打造“专精特新”企业北交所上市工程、创新层晋层工程、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工程和储备工程,推动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上市一批、晋层一批、挂牌一批和储备一批。与全国股转公司、北京证券交易所将共建“北京证券交易所全国股转系统北京服务基地”,挖掘培育后备企业资源,构建北京证券交易所和全国股转系统服务区域经济新平台。将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专业能力强、服务质量高的优质服务机构,打造“专精特新”企业北交所上市的服务生态圈。
二、研究制定支持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将从基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研发、技术改造、产业布局、空间支撑、人才保障等方面对这类企业提供支持,预计在年内出台。‘一揽子’政策中就包括对‘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支持,除了上市融资,还包括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等多方面的扶持。
【他山之石】
深圳市“物业城市”管理模式全国百城推广
2021年以来,深圳多个街道引入“物业城市”模式,并推广至全国百城,不断推动对城市空间“全域治理”模式的探索。
环境提升刷出居民满意新高度。“物业城市”模式是将城市整体作为一个“大物业”,通过“专业服务+智慧平台+行政力量”“管理+服务+运营”相融合方式,以专业化的服务总包、模块化的服务划分、社会化的治理结构、精细化的治理手段,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谈及品质人居环境的变化,已引入“物业城市”模式的许多社区居民深有感触。
以“绣花功夫”提升管理水平。随着万科、招商积余、华润、金地、中海、龙城、天健等一批头部物企入场,在深圳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引导下,“物业城市”逐步摸索出一套相对成熟、可复制的模式,在城市空间管理、物业资产服务、城市邻里服务、公共资源经营、城市动脉运维等新“赛道”,以“绣花功夫”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构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初见成效。
【时事观察】
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发展的难点及对策建议
近些年来,在政策引导下,国内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但科创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有专家认为,当前科创企业在融资方面主要存在三大难点,并提出几点对策,具体如下:
一、金融支持科创企业的难点。一是信贷资金需求量、时、价的问题解决难。科创企业大多可抵押资产少、资金需求急、额度大、融资成本敏感度高,银行现有贷款产品难以同时满足上述需求。信用贷款额度小,通常为300万元左右。而抵质押担保贷款审批周期长,短则3周,长则4到5个月,且4%—5%之间的贷款利率叠加可能的担保费,对于部分科创企业来说,融资成本依然较高。二是扶持补贴政策落地难。目前地方政府划分重点支持产业仍较为传统,部分前沿交叉领域的科创企业无法具体归类到先进制造业细分行业,难以享受产业扶持政策和融资支持政策。三是企业经营发展难。大部分科创企业生产经营既受到上游供货商的影响,又面临下游市场迭代压力,产品若不能迅速占领市场则面临较大滞销风险。如现阶段省内众多以芯片为原材料的高科技加工企业生产困难,近期原材料价格上涨也使其经营成本承压。
二、对策建议。(一)政府方面。一是设立科创产业引导基金。针对科创企业资金需求时点与银行产品不匹配的问题,解决种子期和初创期科创企业的融资难题,建议地方政府积极引入外部投资机构参与发起设立用以支持科创产业发展的引导基金。二是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针对知识产权质押评估难、处置难问题,建议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优化知识产权质押登记、转让办理流程;设立或指定省内具有专业资质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缩短业务办理时间。三是搭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议各级政府或科创园区管委会搭建统一信息共享平台,银行可借此查询企业纳税、用水用电等信息,快速准确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二)银行方面。一是进一步提升风险识别管控能力。银行应进一步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外部专业机构的合作,组建包括行业协会专家、知名学者等在内的外部科技专家库,为贷前调查、贷款审批、员工培训等“借智”。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争取将科创企业线上贷款纳入风险补偿范围。二是持续推进产品服务创新。根据科创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研发适合的金融产品,将金融产品服务融入企业全生命周期。例如对种子期和初创期的企业,可通过投贷联动策略,为企业提供“投资+贷款+IPO保荐”等综合金融服务;对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可在贷款之外,为企业提供并购融资、财富管理等高附加值服务,提升科创企业金融服务获得感。三是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及时将具有理工背景的专业人才补充到科技金融产品研发、科创企业营销维护岗位,打造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提高科创企业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