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委政策】
工信部:五举措抓好产业科技创新工作
近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指出,2022年要聚焦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目标,把工业稳增长摆在最重要的位置,统筹推进强链补链、技术攻关、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提升信息通信服务供给能力。
一、提升关键共性技术供给层次,迈出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新步伐。
二、面向典型场景应用,构筑新兴产业生态新优势。
三、做好重点领域标准体系规划布局,实现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四、强化全面质量管理,促进产品可靠性达到新水平。
五、提升知识产权供给质量,探索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新路径。
【京城速递】
北京市发布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
近日,北京市经信局发布《北京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将全面实施供给质量提升三大行动、产业集群培育三大工程,到2023年,北京将建设成为引领全国、影响世界的工业软件创新高地、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高地、工业互联网安全服务高地和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高地。届时,北京市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
对工业互联网发展提出了多项目标:突破一批工业软件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在重点行业基本可用的国产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打造一批市场化服务能力突出的高端工业软件产品,培育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软件开源社区;形成10个以上面向重点行业的国内一流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50个以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形成50个以上的工业互联网安全关键技术产品,培育50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网络安全企业;推动京津冀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建设高水平产业集群,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
北京将鼓励各类并购基金、股权基金参与和支持工业互联网各细分领域龙头型、平台型企业并购上下游关联企业,完善企业上市培育机制,提供各类上市辅导,帮助企业快速做大做强,培育一批产业链领航企业;另一方面,还将构建数据交互国家枢纽,推动基础电信企业提供高性能、高可靠、高灵活、高安全的外部公共网络服务,加快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推动行业级大数据分中心落地布局,构建立足北京、辐射全国的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体系。
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北京市将抢抓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机遇,积极吸引工业互联网领域外资企业、研发中心等落户,推动工业互联网领域高水平国际组织、专业机构向北京集聚;鼓励重点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推动工业互联网相关产品、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
将落实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一企一策”提供服务,积极落实税收、人才等优惠政策,增强重点企业在京发展黏性;完善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针对性的普惠支持措施,协同工业互联网领域高精尖产业基金,通过贷款贴息、奖励以及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技术创新与融合应用;推进产融对接,创新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等金融产品形式;完善企业上市培育机制,提供各类上市辅导服务。
北京市成立市属高校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
1月11日,市属高校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北京建筑大学揭牌成立。将引进院士专家及其创新团队,以面向未来城市的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做好高精尖创新中心发展规划;围绕学校发展急需解决的建筑科学应用领域技术进步所需共性、关键、重大前沿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同时,推动和引进院士专家及其创新团队的技术成果,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院士专家及其创新团队与学校共建科技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培养学校创新人才;促进院士专家及其创新团队增强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应对竞争科技实力提升的需求。未来,工作站将逐步建立起长效服务机制,吸引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向学校集聚,服务于北建大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国家、行业和北京市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
【他山之石】
南京江北新区发出全国首个“四评合一”联合批复
近日,南京扬子江新城发展有限公司领取了全国首个“四评合一”联合批复,一次性取得入河排污口设置、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防洪影响评价四项行政许可。得益于江北新区正在进行的“多评合一”改革,企业只需提交一本综合报告,四项行政许可审批仅用时20个工作日。
这四个评价事项中,入河排污口设置与环境影响评价分属水利部门和生态环境部门,有着不同的行业技术规范,极易存在评价结论相差较大的情况。此次“多评合一”改革,“中介联合体”给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此前,排口论证是环境评价的前置工作,评价单位南京水利院工作人员郭华告诉记者:“这次共有三家评价单位,同步编制四份评价报告,由行政审批局牵头推进,碰到问题时组织大家共同协商,在入河排污口排放标准和排放方式这类核心问题上达成统一,保证既有合理性也有可行性,评价报告编制速度大大加快。”此次“多评合一”改革,综合评价事项数量从原来的两项扩大为四项。
【前沿观点】
2022年中国商业将呈十大热点
中国商业联合会1月14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商业将呈现十大热点,消费品市场稳步复苏。这份“2022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报告”从共同富裕、现代化流通体系建设、绿色商业、国潮崛起、城乡双向循环、创新业态、一刻钟生活圈、供应链整合、数字化建设等角度全面阐述了中国2022年商贸流通领域的热点趋势。
一、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迎来高质量发展机遇,助力城乡居民实现增收与共同富裕。2022年中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及高质量发展,将继续在流通主体培育、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流通等方面迈出新的步伐。
二、创新升级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市场稳定复苏实现正常增长。2022年中国消费品市场的积极因素主要表现在:就业扩容提质,将为中国居民提高消费能力提供有力保障;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也将进一步扩大消费,助推中国消费升级趋势;科技、服务与制造的创新融合,将持续提升市场供给水平。其中,生活服务业是中国扩大消费的重点领域和最大潜力。
三、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中国商业全面开启绿色转型。2022年“绿色”标签或将成为商贸企业的标配,鼓励绿色低碳经营与消费。
四、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免税市场开发成为“蓝海”。高端消费的回流,国民对高品质消费需求旺盛等因素将带动中国免税市场持续增长,中国免税行业进入更加开放的“有序竞争”新阶段。
五、新国货在消费市场上异军突起,年轻一代成消费主力。随着新国货开发能力的持续提高,以及年轻人消费观念的转变,未来将有更多新锐国产品牌进入大众视野,新国货的全面崛起将指日可期。
六、社区商业转向居家综合服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各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和落成,便民居家系列化综合服务将成为2022年社区商业发展方向。
七、新型农产品流通和农村商业加快形成,有力推进产销衔接和城乡双向循环。2022年将升级农村商业体系,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最终促进农村消费升级。
八、餐饮业多措并举稳步回暖,质量提升数字化发展提振消费。2022年将迎来数字化餐饮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年,中国餐饮业将通过多措并举确保持续稳步回暖。
九、流通创新及数字化建设持续推进,行业转型与变革走向深入。新一代数字信息通信技术是近年来商业迭代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且呈现出应用场景不断拓宽的趋势,提升商品品质与服务水平将成为关键。
十、实体零售竞争经营环境稳定向好,网上零售即将进入整合期。网上零售由高速转向中低速,2022年将进入整合规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