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速递】
北京市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性为消费市场注入新动能
2月24日,北京市商务局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多项支持政策,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和创新性,优化消费体验、丰富消费供给,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一、出台鼓励企业创新开展“2022北京消费季”促消费活动的支持政策。为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性,开拓更多的消费增长点,每个季度对积极参与北京消费季活动并成效显著的城市商业综合体、线下零售和餐饮企业给予资金支持。为进一步培育壮大全市网络消费市场规模,鼓励企业积极开展网络促消费活动,采取事前激励与事后奖励相结合的方式,对符合相应支持条件的批发和零售企业和互联网生活服务平台企业给予资金支持。
二、出台促进商圈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创新商圈管理模式、营造繁荣规范的商圈消费环境、提高商圈智慧化水平、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四大方面提出了14条促进商圈发展的具体举措。从供需两端发力,打造国际化、品质化、便利化商圈。出台跨境电商创新发展政策。通过支持跨境电商平台做大做强、持续推动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搭建三类跨境电商合作交流平台等方面,进一步推动北京跨境电商创新发展。
三、即将出台首店3.0版措施。将从建立品牌首店首发服务体系、支持品牌首店落地发展、打造全球品牌首发首秀展示平台、支持商业品牌总部发展等4个方面,大力发展首店首发经济,加大国际品牌引进和本土品牌培育力度,着力将北京打造成国内外知名品牌集聚地和原创品牌孵化地。以“约惠北京乐享生活”为主题,搭建“1+8+24+N”活动框架,即以1场启动活动为牵引,开启首秀北京、时尚北京、潮购北京、智惠北京、文享北京、炫彩北京、寻味北京、品质北京8大活动板块,打造24个全市性标志活动,加强商旅文体融合互动、线上线下联合共振,力争“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季季都精彩”,持续带动各区、各商协会和企业举办N项促消费活动,不断为消费市场注入新动能、新活力,带动全市消费市场保持稳定增长。
北京市鼓励首店发展3.0版措施即将出台
北京即将出台首店3.0版措施,为首店发展再装“助推器”。一、将从建立品牌首店首发服务体系、支持品牌首店落地发展、打造全球品牌首发首秀展示平台、支持商业品牌总部发展等4个方面大力发展首店首发经济,加大国际品牌引进和本土品牌培育力度,着力将北京打造成国内外知名品牌集聚地和原创品牌孵化地。二、还将出台鼓励企业创新开展“2022北京消费季”促消费活动的支持政策。开拓更多的消费增长点,北京将对积极参与北京消费季活动并成效显著的城市商业综合体、线下零售和餐饮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同时,鼓励企业积极开展网络促消费活动,采取事前激励与事后奖励相结合的方式,对符合相应支持条件的批发和零售企业和互联网生活服务平台企业给予资金支持。三、在促进商圈发展方面,一系列措施也将落地。从创新商圈管理模式、营造繁荣规范的商圈消费环境、提高商圈智慧化水平、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四大方面提出14条促进商圈发展的具体举措,从供需两端发力,打造国际化、品质化、便利化商圈。
通州区探索“一核多元共治”基层治理新模式
2月24日,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一核多元共治”暨副中心一站式多元解纷工作推进会举行。张家湾镇政府与通州区法院签署《关于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的共建意见》。一、“一核”即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成立张家湾镇“接诉即办”党支部,统筹镇域基层治理工作,逐步探索法院、检察院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区域化党建模式;“多元”即借力多元主体优势,调处化解各类矛盾;“共治”即搭建共治平台引导多元主体形成合力,并下设村级“一核多元共治”工作站及村级特色工作队,负责村内普法宣传咨询、邻里纠纷调处化解、协助送达等解纷工作,把平台搭在一线,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二、以“党委搭建平台,多元参与共治”的形式推进基层治理工作,丰富了群众诉求矛盾化解渠道,在破解基层治理瓶颈、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创新基层治理模式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大局,注重基层基础、提升多元化解效能,坚持品质服务、全力构建一站式多元解纷副中心模式,做好区域基层治理工作,进一步为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积极的助力。
下一步,张家湾镇将向社会各界发出“多元有你”的邀请,欢迎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一核多元共治中心的舞台,共画基层治理的同心圆,共同促进张家湾镇高质量发展。
【他山之石】
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深圳在全国率先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运用市场手段构建环境风险防控体系,提升企业环境风险保障水平。深圳探索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的“深圳模式”,主要有如下亮点:
一是坚持立法引领,将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写入《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成为全国生态环境领域的唯一法定强制性险种。研究出台《深圳市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实施办法》,明确投保范围、保费标准、保险责任、赔偿标准、免责条款等内容。
二是构建“保险+科技”服务机制,创新“风控服务费”专项列支制度,规定保险公司需提前提取不低于保费金额的25%用于风险防控服务,压实保险公司风险防控服务责任,同时搭建覆盖环境污染责任险的风控云平台,建立专业应急队伍及环境风险地图,确保事故第一时间帮助企业做好应急处置工作。三是创新费率浮动杠杆机制,打破传统定价模式,首创“根据污染因子数据测算保额”方式,打破传统环境责任险“一刀切”的定价模式,费率因子与企业排污因子直接挂钩浮动机制,企业环境风险低,费率低,企业环境风险高,费率高。
【前沿观点】
招聘与就业“匹配度”亟待提升
每年春节过后,大部分企业都或多或少面临用工紧张、招工不易的问题,各地纷纷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为企业招工与劳动者就业搭建平台。尽管此时用工需求和求职者需求都普遍较大,但依然存在企业招不到人、一些求职者表示没有找到心仪工作等情况。
就业,一头连着经济大势,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找一份合适的工作,是每一个求职者最为关心的头等大事。企业招聘员工与个人求职就业,最为重要的是精准提高“匹配度”,实现企业能够通过招聘会招到需要的员工,求职者也能通过招聘会找到合适的岗位。然而现实中,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求职难这一对看似不应该出现的矛盾,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究其原因,企业招聘与个人求职的“匹配度”不够是其中一大症结。
对用工单位来说,首先应该研究一下今天就业人群的心理特点和职业需求,破除一切不必要的招聘门槛,尤其是文凭、年龄等方面的一刀切。现在的年轻人就业,已不再像他们父辈那样把挣钱养家糊口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而是更加崇尚个性,重视个人价值、兴趣爱好、自身权益保护和情感归属等。所以,企业在参与招聘会时要把自己的优势尽可能凸显出来,吸引人才“想进来”,同时制订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和保障等良好的工作机制,使员工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有道是“我心安处即为家”,只有让求职者充分感受到“家”的温暖,并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技术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让他们在工作中体验成功感,既看到“钱途”也看到前途,从而产生乐干、爱干、能干的心理,才能对企业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就求职者来讲,身处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洪流中,也需要转变思路,放平心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析自己能力特长,制订科学合理的求职计划,做到眼中有略、心中有数,不好高骛远。当下,新经济业态不断出现,求职者也要应时而变、与时俱进,既要从传统就业岗位中找机会,也要善于观察社会“新职业”,多关注经济“新业态”,找准适合自己的就业创业机会。只有掌握一技之长、拥有“独门绝技”,才能成为企业的“香饽饽”,继而一展身手,成就梦想。
就业难是一个持续性问题,2021年有、2022年有,2023年还会有。化解这一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提高招聘与就业的“匹配度”,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企业等多方合力而为。“众人拾柴”促就业,多渠道、多层次为企业与求职者“架桥修路”,确保供需平台对接更加高效畅通,全方位、全时空帮助求职者就业,做好各个就业人群需求端与供给端的匹配,才能有效缓解企业招工难,也才能让求职者的就业之路走得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