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速递】
北京市发布通知推进民办幼儿园“证照联办”工作
近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民办幼儿园“证照联办”工作的通知》。一、明确各区要在2022年6月底前实现民办幼儿园“证照联办”,即营业执照和行政许可一次申请、并联审批。教育领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但目前各区在民办幼儿园开设审批方面仍存在准入标准不一致、准入流程长、手续繁冗等问题。按照要求,各区要在6月底前实现民办幼儿园“证照联办”,即营业执照和行政许可一次申请、并联审批。各区教委要切实加强工作统筹协同,主动与市场监管、民政部门和政务服务办事大厅做好沟通协调,通过材料联审、信息共享等方式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实现并联审批落地见效。二、“证照联办”监管服务将同步加强。市教委提出,各区在推进工作中要始终坚持统一标准,明确工作责任,加强管理监督,提供精准服务。同时,及时加强面向民办幼儿园办学主体的培训宣传工作,主动推送解读政策服务信息,建立健全与“证照联办”工作相适应的事中事后监管服务机制。
北京市首次开展中职自主招生试点
2022年,北京市首次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自主招生试点。根据北京教育考试院规定,参加试点的学校要在4月16日至25日期间,根据招生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教育教学需要,自行组织专业能力测试,作为录取依据。一、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在报考指南中明确,2022年该校国际商务(中外合作)、金融事务(中外合作)、幼儿保育、网络信息安全四个专业参加自主招生。其中前两个专业为“中本硕衔接”,毕业后可与英国相关大学对接;后两个专业为“中高职衔接”。所有考生一律免笔试,进行线上面试。二、大兴区第一职业学校共有包括融媒体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等在内的17个专业参加自主招生。学校招生负责人透露,目前各专业的能力测试方案正在细化中,可以明确的是,测试不进行笔试,代之以线上面试的方式进行。
北京市出台食品经营许可“事前服务”实施方案
正在向社会征求意见的《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经营许可“事前服务”实施方案(试行)》规定。一、市场主体在正式提交食品经营许可申请前,可通过预约“事前服务”获得预约审图、提前查看现场等专业指导性服务,帮助企业降低合规成本,优化营商环境。在办理食品经营许可前,一些新手餐饮店主常会遇到厨房装修时生冷间、水池位置布局等是否符合食品经营许可要求的专业问题,而一旦装修不合格返工,难免会增加不少成本。鉴于此,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推出食品经营许可“事前服务”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二、在市场主体正式提交食品经营许可申请前,食品经营许可审批部门依照申请人的意愿,应市场主体需求提供指导性服务,包括预约审图、提前查看现场等服务,首批将食品经营许可(餐饮环节)、小餐饮店许可等事项纳入“事前服务”改革服务范围。三、对仅需审查装修布局图等无需现场指导的服务类型,完成时限自受理之日起不超过2个工作日;对需要现场指导的服务类型,完成时限自受理之日起不超过7个工作日。“限时完成”,便于督查,有利于促使审核人员提升服务效能,将“事前服务”做到市场主体的心坎上。
通州区将建网上政务虚拟大厅
2022年,城市副中心政务服务将以线上“极智”和线下“极致”的“两极”服务为总目标,推动实现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营商环境5.0版政策、综合窗口2.0改革等重点改革任务在副中心率先落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副中心经验。
一、将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告知承诺制改革,完成新推出的市区两级200个以上告知承诺审批事项落地,不断深化综合窗口2.0改革。聚焦副中心功能定位,围绕支持副中心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配合推动更多市级事项跨层级、全链条赋权副中心办理。按照应委托尽委托的原则,实现100%镇街级政务服务事项由业务科室委托各街乡镇政务服务中心开展委托受理。聚焦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2022年城市副中心将积极推动新生儿出生、义务教育入学、医疗付费、企业开办、获得信贷、企业间不动产登记转移等集成服务场景在副中心率先落地。
二、还将探索打造与实体大厅体验“同质同效同感同标”的“云大厅”,也就是网上政务虚拟大厅,依托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热线和政务服务知识库赋能,通过PC端、移动端和智能办事终端实现“送政上门”,让企业群众通过任意站点、任意渠道、任意方式即可享受到任意层级、任意地域、任意事项的智慧服务。在提升“跨省通办”服务能力方面,城市副中心将持续深化与天津、河北及廊坊北三县政务服务合作联动工作机制,探索推动数字服务、跨省通办、企业服务热线等更多领域开展京津冀政务服务合作。
【时事观察】
国际粮食市场动荡粮食危机或将来临
日前,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发布警告,在全球气候变化、区域冲突、疫情持续的多重打击下,2022年2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140.7点,同比增长24.1%,创历史新高,38个国家的4400万人正在饥荒边缘徘徊。为应对此次危机,乌克兰、匈牙利、阿根廷等国相继出台粮食出口禁令,还有部分国家正从国际市场上大量购买粮食,欧盟也在酝酿史上首个农业危机处置基金,总规模达15亿欧元,并计划腾出近400万公顷的休耕地种植农作物。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如何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一、全球性粮食危机或将来临。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穆月英认为,自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来,劳动力短缺、食品供应中断及交通运输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到诸多国家的粮食生产,而俄乌局势的持续紧张更是雪上加霜,进一步对全球粮食供应体系造成较大冲击,使国际粮价出现大幅波动。截至2022年2月,从月度环比价格指数来看,国际市场中玉米和大豆半年来价格持续上涨,月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23%和5.61%,且大豆价格波动剧烈,近3个月的平均环比上涨率约为10%,而小麦2022年2月比1月上涨了22.7%。凭借着肥沃的黑土地,乌克兰与俄罗斯被誉为“世界粮仓”之一。穆月英指出,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国,乌克兰的葵花籽油出口量则位居世界第一,两国小麦的出口量约占全球出口量的三分之一。2021年,两国葵花籽油的出口量约占全球出口量的80%。据乌克兰农业政策部门预测,由于俄乌冲突乌克兰全境播种面积可能会减少30%。法国总统马克龙称之为一场“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俄乌冲突使很多国家难以获得小麦和谷物的正常供应,该状况在未来一年至一年半之内将更加严峻,或将危及全球数以百万计民众的粮食安全问题。包括非洲、中东和东南亚在内的中低收入国家最依赖俄、乌两国的粮食供应,受到的打击将尤为严重,比如黎巴嫩一半以上、突尼斯42%的进口小麦来自乌克兰。
二、结构性短缺问题凸显。国际形势的波谲云诡,让结构性短缺成为中国粮食安全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其中大豆对外依赖程度过高情况严重。据中国海关统计,2016年以来,中国每年大豆进口量约占世界大豆贸易量的60%。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大豆产量为1640万吨,相当于同年大豆进口量的17%,大豆油料自给率较低。进口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和做饲料蛋白,旨在弥补结构性短缺、优化供给结构,是一种必要调剂,但是根据近期国际大豆供应趋紧情势来看,“要解决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过度寄希望于国际市场,以内为主将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始终坚守的底线。”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李天祥表示。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央一号文件和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均明确要求提高大豆和油料产能,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指出,要下大力气调整结构问题,下大决心扩大大豆和油料的生产,积极恢复东北地区的大豆种植面积,“能多种一亩是一亩,多收一斤是一斤,‘油瓶子’里尽可能多装中国油。”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表示,2022年国家重点在做两大准备,其一就是在全国16个省份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1500万亩以上,采用大豆带与玉米带间作套种,充分利用高位作物玉米边行优势,扩大低位作物空间,实现作物协同共生、一季双收、年际间交替轮作,有效解决两者的争地问题。唐仁健表示,目前全国试点试验的种植面积已达700多万亩,种植模式和种植技术已基本成熟,2022年将强化品种、农机农艺配套方面的服务。与玉米净作相比,每亩玉米产量相当,但可增收大豆100—150公斤,大豆还有固氮培肥功能,每亩地可减施纯氮肥4—6公斤。近日,在黄淮海、西南、西北、东北等地,相关部门及农技人员已经开始抓紧落实,教农民学习农机农艺以做准备。江苏省坚持“一县(场)一策略”思路完成国家下达的60万亩推广任务;黑龙江省明确原则上大豆生产者补贴每亩高于玉米生产者补贴200元左右;吉林省建立大豆扩种示范县、高产示范县,力争大豆种植面积比2021年增加80万亩以上。
三、中国有底气应对。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比2020年增产267亿斤,粮食生产喜获“十八连丰”,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连续多年高于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口粮自给率达到100%,让“禾下乘凉梦”近在眼前。从新中国成立开始,中央和地方就在不断完善粮食储备,提高粮食有效仓容,以保障粮食安全。目前,中储粮在全国建立起了980多个直属库和分库,覆盖全国90%的地级城市和13个粮食主产区95%的县,总仓容、罐容超过1亿吨,占全社会仓容的五分之一,构筑起“大国粮仓”的储存和调控网络体系。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新闻发言人秦玉云日前表示,国内粮食库存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调控物质基础十分扎实,除充足的原粮储备外,目前36个大中城市及市场易波动地区成品粮油库存保障能力都在20天以上。总体上看,涵盖加工、供应、配送、储运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截至目前,全国共有粮食应急加工企业5507家、粮食供应网点45939个。另一方面则是得益于中国长期高度重视农业发展的政策,比如中央已经连续出台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与国际粮食市场波动相比,中国粮价近年来总体保持平稳,在合理区间内小幅波动。“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考察农业农村部时指出。在保障2022年的粮食种植方面,2021年受极端天气的影响,中国冬小麦晚播半个月左右、苗情长势非常复杂,但是夏粮生产也有一些有利条件。唐仁健曾表示,有信心夺取夏粮丰收,确保2022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近日,中央财政还下达200亿元资金,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稳定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