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速递】
北京市培育“万亿级产业集群”
6月27日,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开幕,北京要巩固完善高精尖产业格局,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擦亮“北京智造”品牌,培育更多独角兽、“专精特新”企业。同时,北京将再培育几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万亿级产业集群。
北京市将推动产业“换核、强芯、赋智、融合”,加快产业基础再造提升、产业链条优化升级、智能绿色全面覆盖、制造服务深度融合、区域发展开放联动“五个突破”,推进动力转换、效率提升、结构优化“三大变革”,实现高精尖产业质量、能量、体量“三量提升”。北京市将构建“2441”高精尖产业新体系,即做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做强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与装备、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四个特色优势的“北京智造”产业,做优区块链与先进计算、科技服务、智慧城市、信息内容消费四个创新链接的“北京服务”产业,加快布局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双碳技术等一批未来产业。
北京市发布新版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目录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市人才工作局联合出台《北京市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目录(2.0版)》。该版主要从两个方面升级:一是扩容“含金量高”的职业资格。增加了科技、金融、卫生等领域的境外职业资格,并重点论证了云计算工程师、绿色建筑工程师等职业资格、建立查验渠道,最终确定了110项“含金量高”的境外职业资格纳入了《目录2.0版》。二是分级组成急需紧缺目录。筛选出IEEE会士、IEEE高级会员、LEED会士和ACCA资深会员4项国际顶尖的境外职业资格,组成急需紧缺目录,并研究了职称评价、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为高层次国际专业人才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对持有目录内职业资格的人员延续5项便利服务。在办理工作许可业务时,可不受学历、学位、工作经历限制,年龄可放宽至65周岁(高精尖产业领域可放宽至70周岁)。在办理出入境业务时,可办理有效期5年以内的多次签证或居留许可,符合条件的纳入办理永久居留便利通道,口岸签证政策恢复后,可向公安机关口岸签证部门申请口岸签证。境外从业经历可视同境内从业经历,相关部门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社会保障、评价激励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
对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提供5项升级政策礼包。为精准吸引高层次专业人才来京工作,符合条件可直接对应相应系列(专业)的副高级职称,并可作为申报正高级职称的条件;本市用人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对专业人才择优聘任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职务。此外,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委托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搭建了全国首个境外职业资格查验服务平台,查验时间缩短至5至30个工作日,验证结果可作为单位用人、办理工作居住证、人才引进、工作许可、外国人停居留、外籍医师备案等业务的依据。
北京市施行知识产权保护条例
7月1日,《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将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调处,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的质量和效率。新施行的《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共七章、五十七条,聚焦知识产权纠纷维权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等突出问题,完善了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依法实施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同时充分平衡网络平台、展会等有关主体权利义务,以有效维护社会公众利益。
通过预审等快速审查机制对重要领域的知识产权产出给予高效保护,重视高价值专利保护,将有力助推高价值创新。明确建立知识产权纠纷诉调对接机制。围绕“四个中心”,特别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建设,强化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知识产权保护。还首创数据和数字贸易知识产权保护专门条款,支持、鼓励有利于保护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机制探索;专设了科技金融条款,创新金融投资促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运用的知识产权新机制。
【他山之石】
苏州市全国首创“全电共享”服务新模式
苏州在全国创新推出“全电共享”电力设备租赁服务,以设备模块化预制为核心,为客户创新推出搭建灵活、拆装方便和安全可靠的设备共享服务。模块化预制式配电设备租赁新模式,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根据生产需求随时退租、自由增减供电容量,大幅降低企业初期资金负担,还能进一步精简办电流程、压减施工时长,有力保障企业减负增效,切实为用户办实事、解难题。
【时事观察】
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产业园区发展的模式和对策研究
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工业经济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重要载体,当前,部分产业园区正积极探索“平台+园区”实践,通过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渗透应用,协同提高园区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和园区管委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为实体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注入强劲动力。
一、“平台+园区”融合发展叠加效应显著。“平台+园区”融合发展,可深度结合园区企业和园区管委会重点需求,精准提供涵盖监测监管、综合治理、公共服务、专业服务等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体系,为政府治理决策提供“工具箱”,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加速器”,同时也可以为平台企业完善产品服务提供“练兵场”,支撑打造多方联动、互促共进的良好产业生态。(一)从需求看,多方应用意愿日益迫切。一是园区管委会作为园区管理者,希望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园区安全生产、能源监管、产业分析等精准治理能力。二是平台企业希望以“平台+园区”为载体,拓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场景,推动产品在市场中的应用迭代。(二)从供给看,各类典型实践不断涌现。一是面向园区治理决策方面,围绕安全生产、“双碳”监测、园区产业分析决策、精准招商等方面涌现了一批优质解决方案。二是面向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聚焦设备上云、数字仿真、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运维服务等形成了一批行业典型解决方案。(三)从成效看,场景赋能转型效果明显。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产业园区中的渗透应用,为产业园区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技术载体。一方面,用户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低成本、短时间部署高质量解决方案,高效开展全方位数字化转型,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园区管委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动态汇聚园区企业各类信息,精准绘制企业画像和产业图谱,有效提升了园区现代化治理能力和
二、“平台+园区”落地应用的典型模式。“平台+园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园区管委会、平台企业和用户企业等各类主体,在落地应用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采取不同策略,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一)园区管委会优化产业治理,要坚持分类指导。园区管委会要结合园区定位和行业特色,明确平台进园区的典型场景和需求。一是以流程行业为主的产业园区,如化工、石化、冶金等园区,政府具有较强监管属性,园区通常面临高效监管实施难、应急滞后、单点防控等困境,此类园区管委会应以安全监管等需求为出发点,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进一步强化园区综合治理水平。二是以电子行业为主的产业园区,园区管委会要围绕园区的生活性配套、生产性配套、上下游产业配套等具体需求,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梳理相关产业链,提升园区招商引资效率,增强园区发展动力。三是以离散行业、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园区,园区管委会要全面梳理园区内企业的痛点问题和共性需求,挖掘高质量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完善供需对接、集采集销等公共服务机制,加速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园区中的落地应用。(二)平台企业推广解决方案,要坚持差异化运营。平台企业要依据自身优势和发展特点,积极探索“平台+园区”推广运营模式,拓展平台应用范围和深度。一方面,对于综合性强、实力雄厚的“双跨”平台,可以依据当地政策要求在产业园区成立专业子公司,将成熟的解决方案在产业园区进行市场化普及应用,同时为当地创造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对于面向行业、区域和特定技术领域的特色型专业型平台,可以与本地运营商建立深度合作关系,由平台企业推动产品在园区应用迭代,由运营商面向园区统筹协调政府支持政策的落地。(三)用户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要坚持场景驱动。用户企业要从实际业务流程出发,切分出各类细分场景,明确不同场景的转型需求,分步骤推进,逐步实现全面的数字化转型。一方面,用户企业要加速工业设备上云,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全面汇聚各类生产设备,并开展状态监测、故障预警和预测性维护等智能运维服务,优化设备管理方式,有效提高设备的产能利用率。另一方面,用户企业要开展模式业态创新,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覆盖企业各部门的数据贯通体系,通过真实业务数据的实时化汇聚、网络化集成和开放化共享,支撑平台化设计、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普及应用。
三、推进“平台+园区”的工作对策:(一)抓试点,打造平台赋能园区发展高地。一是在有关试点示范遴选中增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赋能示范园区方向,并制定相关工作方案、评价指标和管理办法等规则制度。二是加强对入选园区的监督考察和动态调整,保障示范园区树立高质量标杆,辐射带动更多产业园区建平台、用平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注重总结示范园区的优秀实践和先进经验,分行业、分区域提炼总结有特色、可复制、易推广的“平台+园区”发展路径。(二)抓标准,推动优质解决方案规模应用。一是推进工业设备上云指南、数据字典等方面的标准化研制工作,破除工业设备、产品和企业之间的数据传输障碍。二是围绕“平台+园区”的发展阶段、效益改进等方面,研制一套科学的评估诊断体系,引导园区管委会、平台企业和用户企业开展自对标、自诊断、自优化。三是面向重点行业和区域,梳理“平台+园区”解决方案需求清单,并汇聚一批有经验、能落地的解决方案服务商,构建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资源池。(三)抓对接,构建多方合作共赢长效机制。加速政府优惠政策、企业转型需求、服务商先进产品等信息在产业园区内的快速传播,支持地方政府、部属事业单位、平台企业、用户企业等主体,组织开展一系列供需对接会等活动,通过政策宣贯、现身说法、免费试用等形式,畅通优质解决方案的供需渠道。鼓励各类主体拓展合作范围,共同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园区中的渗透应用,驱动园区治理体系现代化和企业数字化转型。(四)抓推广,加速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组织研究机构、高等院校、龙头企业等共同研制适合产业园区发展的场景数字化解决方案,结合服务券等政府补贴措施,加速解决方案在产业园区内的标准化、规模化落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