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京温要闻>京温快讯(2022年第24期)
新闻聚焦
京温快讯(2022年第24期)
2022-09-23

【京城速递】

北京市将推动直播电商产业集聚升级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以提升数字消费能级为牵引,不断完善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推动数字技术与消费持续深度融合。

数字消费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大力推动5G和千兆宽带网络建设,传统消费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对传统商圈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强沉浸式消费体验,建设形成了全球首个“5G+华为河图”智慧商圈北京坊、与科技融合创新的首钢园工业遗存、以BOM嘻番里为代表的沉浸式体验商业中心等典型数字消费体验场景。

数字消费内容供给日益丰富。培育发展新兴超高清融媒体视听业态,支持8K超高清内容制作,打造“5G+8K”文体直播新生态。积极营造精品原创游戏和电子竞技产业生态。擦亮“北京智造”品牌。

数字消费新业态持续拓展。建设北京交通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智慧出行决策。培育形成15家信息消费体验中心,包括以人工智能服务为代表的联想未来中心;线上线下融合,利用大数据助力反向定制生产的曲美体验中心;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零售线下改造”双驱动模式的多点DMALL+物美联想桥数字零售体验店;具备全套智能管理能力的依文MTM数字化定制平台。

将推动直播电商产业集聚升级。选取2—3个区打造高质量直播电商基地,积极组织开展北京市高端直播电商基地试点的评定工作,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直播电商基地建设。联合相关单位支持北京市品牌企业、商家店铺、信息消费体验中心开展品牌自播、工厂直播、乡村振兴直播等特色直播。鼓励平台企业设立首店首发直播专区。借助直播经济推广“北京品牌IP”,打造“人、货、场”全要素直播电商产业集聚生态。

提升数字内容服务供给能力。探索数字文化新模式,发展云旅游、云展览、数字艺术等消费新形态。鼓励发展“导游直播”“网红打卡”等智慧旅游新模式,宣传推广北京市精品旅游线路、特色文化活动等文旅资源。推动“后冬奥”时代数字体育场景建设,积极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依托平台企业消费大数据分析,在餐饮、旅游、文化活动等领域定期推出特色消费榜单和消费指引,培育消费品牌。

营造数字消费良好发展氛围。培育智慧城市万亿产业,计划从“验证一批新场景”“落地一批新标杆”“打造一个新示范”“布局一批新基建”等方面持续发力,通过逐步开展场景征集、供需对接、评定评估、落地实施、推广应用等环节,积极推进企业参与北京市智慧城市建设。

北京市大力推动高品质步行街建设

近日,在北京城市更新论坛上,北京市将用好城市更新力量,通过对存量设施的升级改造,对现有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来实现既定目标。北京正大力推动高品质步行街建设,到2025年,各区将至少打造1条高品质商业步行街。

北京已在全国率先进入减量发展阶段,2022年北京市制定实施新版新增产业禁限目录,从商业领域管理措施看,中心城区禁止新建1万平方米以上商业设施。在新的城市发展阶段,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要更多依靠城市更新,通过对存量设施的升级改造,对现有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来实现既定目标。北京在商业领域的城市更新,主要是从“点、线、面”三个方向,统筹传统商场、步行街、商圈改造提升,加强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工作任务的融合,推动全市商业服务业提质升级。

针对传统商场设施硬件老化、业态亟需调整等问题,北京研究出台了《传统商场“一店一策”升级改造项目申报指南》,对传统商场外立面改造、设备购置及水电气热等配套设施建设,按实际投资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奖励。2019年以来,王府井百货、甘家口大厦、乐多港万达广场、大悦春风里等25家商场被列入升级改造范围。目前,长安商场等20家试点企业基本完成升级改造。

北京市加快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近日,北京市商务局发布《加快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促进生活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措施》。北京将优化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布局,已建居住区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精准补建便民商业服务设施,新建居住区落实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不低于10%的要求,优先发展“一站式”生活服务综合体。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将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利用腾退空间和地下空间,挖掘交通场站、公园、园区等空间资源,布设便民服务设施。

业态丰富度也将进一步提升。北京将实施“X+早餐”计划,支持蔬菜零售、便利店(社区超市)等搭载早餐。到2025年,超200个菜市场将实现转型升级,通过“颜值”“内涵”双提升,为邻里提供社交服务和互动空间。北京还将允许有条件的社区有序开展旧货交易活动,便利居民家庭闲置物品交换、流通,促进绿色、低碳消费。

北京将开展生活服务业数字化升级行动,“一业一策”推进蔬菜零售、便利店、餐饮、家政、美容美发等行业数字化升级。同时,完善养老、健康、体育、家政、文化、旅游等领域服务标准体系和行业规范,树立一批示范性品牌企业;通过平台孵化、资本孵化等形式,助力优质生活服务类特色小店发展,培育壮大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北京生活服务业品牌,满足居民多样化、品质化消费需求。

提高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实现“一件事”集成服务,逐步实现“全程网办、全城通办”;深化“一业一证”“一照多址、一证多址”改革,降低行业准入成本,简化品牌连锁企业分支机构登记手续。北京还将加大金融支持,用足中小微企业首贷贴息、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加大对生活服务业总部企业和平台企业上市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上市补贴。

【时事观察】

消费品工业数字化发展推动供需升级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方案(2022—2025年)》明确提出要释放数字技术对行业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推动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迈上新台阶,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专家认为,《行动方案》对于供给端和需求端将是双重利好。从供给端,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引入,既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管理成本,又能帮助企业解决“库存难”“资金难”的问题;从需求端,为消费者打通生产端和消费端数据链路,能够更好地满足和创造消费需求,增强消费拉动作用,促进消费品工业加快迈上中高端。

推动柔性生产发展解决库存资金难题。《行动方案》将“柔性生产”作为数字化助力“增品种”下的子任务,重要性可见一斑。“柔性”是相对于“刚性”而来,二者分别代表了“拉动式”和“推动式”两种供应链管理模式。传统的“推动式”供应链管理模式以生产制造为核心,客户只能被动接受。而“柔性生产”利用精准的数字化技术,使其具备小批量、多款式、快速反应的优质属性。“柔性生产”有利于解决企业“资金难”、“库存难”等问题。具体来看,一是库存积压大幅减少。生产企业可以先通过小批量生产进行市场试销,对销售不佳的产品进行减产,对销量较好的产品迅速补单,从而实现“以需定产”,这对于库存压力较大的纺织服装、轻工制造等行业都是极大的利好;二是保证款式种类充足的条件下占用资金较少。“柔性生产”采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支持小批量生产,同样种类的款式比传统生产省去了大量的资金投入;三是资金周转率大大提升。传统模式需要提前较长时间订货,资金被长时间占用,而柔性制造可以做到每周上新,小批量的试销,畅销款快速补货,迅速回款,资金周转率大幅提升。

加深智慧供应链管理促进管理成本最小化。《行动方案》提出“加深智慧供应链管理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智慧供应链管理系统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操作流程和信息系统紧密结合,在生产采购、企业定制、集中管理等方面降低管理成本,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一是实现采购流程自动化,严控采购成本。智慧供应链所开发的数字化采购平台包括线上询价比价、竞价、拍卖、协议签订等环节,形成快速采购闭环。同时,智慧供应链管理平台也可实时查看所采购商品的库存量,如果库存不足,系统会自动补货,如果库存充足会优先使用库存,避免重复采购,降低采购成本,这对快速消费以及冷链等物流要求较高的行业都是极大的利好;二是灵活定义企业订单物流系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智慧供应链管理平台可为企业用户提供线上合同签订、电子签章、分期支付、合同管理等全流程服务,为日益增多的定制化商品采购提供良好的物流基础;三是全链条数字化,提升管理效能。智慧供应链管理平台打通上中下游流通环节,便于集中整合派单,降低多次运输成本,同时,业务需求方也可利用移动终端,便捷查看运输状态,使得数字化服务更高效。

推动建立数据链路满足和创造消费需求。《行动方案》提出“推动建立生产端和消费端数据链路,促进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互联互通,着力发展协同制造、共享制造、众包众创新模式”。这种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C2M(消费者直连制造商)新型生产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和创造消费需求,增强消费拉动作用,促进消费品工业加快迈上中高端。具体来看,一是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扩大内需。随着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升级趋势不断增强。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大众消费品,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多。卖家秀和买家秀之间巨大的差距,使得消费者对款式不佳、尺码不准、舒适性差等问题的容忍度变得更低,C2M新型生产模式可以及时响应消费需求,扩大内需;二是数字化技术引入能够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人们对鞋子的舒适性要求较高,建立生产端和消费端数据链路便可以通过3D扫描、柔性压力传感等数字化技术的引入,在数秒钟内快速获取消费者足长、足宽、足高以及足底压力等全方位的足部三维数据,为每个消费者创建一个私人脚型数据库,再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为其挑选出最合适的鞋款。同时,消费者也可以在云服务上选择图案、颜色、签名等样式,下单后定制款式会自动发送到加工厂,最快可实现30分钟取货,提升消费体验。

上一篇 返回顶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