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速递】
大兴区打造“民宿+沉浸剧”文旅农发展新模式
8月11日,由光明网与北京市大兴区融媒体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二届“我眼中的大兴”京津冀媒体大兴行采访团走进半壁店村,亲身感受其魅力。半壁店村历史悠久,如今它却多了一个新名字——“谜鹿沉浸剧工坊”。随着打开村内一间民居的大门,一个独具特色的仙侠风民宿小院呈现在眼前,青瓦白墙、桃花相映,一年前这里还是一处杂草丛生的闲置民宅,如今却已成为新的打卡地。类似的主题民宿小院目前共有六套,但最引人注目的还要数一个大主题红色沉浸剧“猎谍·北平饭店”。“猎谍·北平饭店”是一个红色主题的实景沉浸式游戏,在专业演员的带领下,游客可在两天一夜的时间里亲身体验谍战剧的惊险刺激。
2021年开始,半壁店村就与半壁丰华公司合作成立村企联营公司,租用村内闲置的民宅发展特色沉浸剧项目,以此盘活闲置资产。目前已签约22家闲置房屋,并先期改造了十套民宅,用来打造“主题民宿+沉浸剧”的示范样本。不仅如此,“沉浸剧工坊”的建设还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提供了诸如民宿管家、厨师、保洁、沉浸剧演员等多个新岗位,目前已为77名村民解决了就业难题,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愿景。
特色文旅的发展当然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大兴区还将结合季节特点,陆续推出红色党建、博物馆藏、艺术体验、研学课堂、美食品鉴、观光采摘等多位一体的旅游产品,体验推广大兴文旅资源,为文旅企业和旅游中介机构搭建供需桥梁,推动大兴区文化旅游进入高品质、高品位、高水平发展新阶段。
北京市新一轮轨道交通规划强化“站城融合”
北京新一轮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将注重通过轨道交通建设引导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推进轨道与城市功能的“站城融合”,实现轨道引领城市发展。
一、“微中心”集聚商业产业功能,“微中心”的建设也可补齐周边区域便民短板。在22号线的运河商务区站、平谷站将分别集中设置约5000平方米便民服务设施空间。此外,线路河北段及平谷段将考虑在5个站点设置P+R停车场,提升交通接驳服务水平。
二、以“两站一区间”激发地区活力。“两站一区间”将充分利用周边地块具备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的先天优势,以新首钢北区城市设计为基础,将地铁对周边地块的带动影响最大化。根据规划方案,间距约800米的两座车站实现规划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市政一体化、功能一体化及景观一体化。与以往地铁站间只设置隧道不同,两站之间的隧道上方还将有条“地下商街”,街两头分别与地铁站站厅层衔接,并通过地下通道与周边各地块建筑连通。
三、“四网融合”让交通更便捷。北京正在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实现轨道交通全网资源共享,高质量、网络化运营。市“四网融合”将通过轨道交通同台换乘、垂直换乘,进一步提升乘客的便捷性和舒适性。
海淀区启动创业合伙人招募计划
8月15日,北京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创业合伙人招募计划正式启动。创业合伙人招募计划通过“招募—培育—赋能”等方式,构建各领军企业产业生态鱼池,发挥推动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发挥大企业赋能者、需求者、驱动者的多种角色功能,聚集一批、培育一批、落地一批,从而实现助力区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将首次开设“创训营”,打造要素齐全、精准赋能的赋能培训体系。一方面帮助创新团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一方面推动各方构建深度绑定的‘合伙人’关系,共同构建增量发展。还将推出开放创新龙头企业、投资人欢迎企业、转化价值科技成果评选活动,在为各优质创新主体赋能的同时,进行宣传推广。
【时事观察】
未来十年农村电商升级的十点建议
过去10年,农村电商星火燎原,突飞猛进,在助力脱贫攻坚和“三农”发展中作用显著。下一个10年,农村电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将在乡村振兴和促进县域、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同时,农村电商自身也需要升级,才能在“数商兴农”中扮演好引领者的角色。
未来农村电商如何升级。有专家提出10方面的建议:
一是应用牵引,将电商大数据列为数字乡村新基建的先导。鉴于过往基建项目,特别是政府主导的基建项目的经验教训,应用前置、以应用带建设,有利于避免建和用的脱节,避免建成的能力闲置的问题。既然电商在数字乡村各类应用中,已经率先形成规模化、体系化的应用,那么,就理应以电商大数据为新基建的先导,去进一步打通和不断完善农商数据互联,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攻坚B2B,以农批电商化数字化为主攻方向。B2B代表的产业电商是农产品电商存量转型和规模突破的“制高点”。要想根本扭转目前农产品网销占比不大的情况,就有必要攻克农业电商的难点,拿下农批B2B的战略高地。
三是“匹配+创新”,突破市场对接的阻滞。各地要立足自身条件选择最匹配的电商发展方式和市场合作伙伴。前期市场为突破传统平台电商的流量制约,基于社交网络、新媒体网络发展起来的微电商、轻电商创新不断,直播带货、视频营销更是火热异常。许多创新性的电商技术、业态,不仅可用于B2C,其实也可以应用于B2B。当然,这需要针对B端潜在客户的需求,创新更多更合适的内容。
四是数据驱动,积极参与和促进供应链智能化。农村电商、尤其农产品电商从交易环节向产业全链路延展,供应链的升级首当其冲。在市场上,它体现为从各种严选、优品、集采开始,沿着产销数字化、应用场景化、供应链智能化的逻辑,在源头基地、标准化/品牌化、数据驱动、供应链资源优化、金融助推等环节发力和创新,从供应链升级的维度,实现以电商促进农业数字化的过程。对此,对拥有相关货源的各地主体有三点建议:一是要注重与平台合作,各家平台或许模式不同,匹配为好;二是要注重上游产品,要把货源做好,产品过硬是根本条件;三是要注重数据驱动,有了好产品,还得用数据说话。不能用数据说话,也很难拿到进入智能化供应链的“门票”。
五是因地制宜,以电商助力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十三五”时期,农村电商重农产品上行的策略,是符合电商扶贫实际情况的。下一步,要以农村电商升级全面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包括助力质量兴农、助力农产品原产地精深加工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助力各种农业新业态的发展,电商与农业的结合和促进农业数字化将有更广阔的用武之地。建议各地升级农村电商时,除了继续关注围绕农产品本身发力的电商实战打法,还应更加开阔眼界,立足实际,将农产品出村与消费者进村结合起来,将农产品生产与经营结合起来,将农产品的经营与乡村的经营结合起来,立足本地产业实际匹配电商,不断提升农业电商、数字商务以及农业全产业的数字化水平。
六是升级服务,拓展和加强农业数字化的服务支撑。前一阶段农村电商快速覆盖带来的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往往突出表现在村级电商站点、县级公共服务中心、电商园、物流快递体系等农村电商服务载体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绩效差、能力闲置甚至名存实亡上。现在,农村电商的服务升级,在方向和要求上已明确:如站点的多站合一、业务叠加;物流的优化组织、统仓共配;在数字乡村建设中拓展电商载体的业务空间,提升造血能力等。此外,升级电商服务还要面向未来,比如面向产业电商的需要,瞄准市场痛点去创新服务。对此,例如“一亩田”平台的“豆牛代卖”“豆牛金融”等,就是很好的服务创新。对于地方主体来说,建议积极关注和寻求合适的服务资源,为我所用。
七是基于市场,创新农业数字化的长效利益机制。解决前期农村电商发展质量不高的关键,在于按市场化的逻辑实现机制升级。其重点是将政府项目的推进机制切换到市场化的轨道,并实现长效发展。未来数字乡村、数字农业、数字新基建和产业电商等,同样存在长效机制的挑战。农村电商机制升级的目的,是激发内生活力,培育造血功能。其根本是参与主体、尤其是农户、农企有获得感。对此,有三点建议:一是要以合作共赢的原则,不断完善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链;二是找到参与主体降本增效的合作点,不断做大他们利益分配的“蛋糕”;三是着眼长远合作,不断调整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和方式。
八是面向市场,开展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工作。现在各地都很重视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打造,而从产业化的角度看,标准化其实是品牌化的内在基础。特别对农产品网货而言,产品内容可清晰描述、品质稳定可靠的标准化要求,无论对2C和2B都非常重要,甚至对后者来说更加重要。近年来主管部门推动农商互联,其中就包括联标准。对此,重点建议,要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农商标准互联。
九是升级队伍,培育电商人“数商兴农”新能力。“十三五”农村电商大发展的成果之一,就是培育和形成了一支人数在千万量级的农村电商队伍,并通过他们让电商和互联网的新理念、新事物进村入户,为未来“数商兴农”奠定了虽较广泛、却又是初步的群众基础。未来,培育更多草根网商仍有必要,但从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来说,电商队伍的升级、壮大,已经到了量质并重、质量优先的时候。特别是“数商兴农”新能力的培育,要在加强普遍性的人员培训的同时,更要通过龙头带动、组织化创新的途径实现队伍升级。
十是以“外”促“内”,加快农业主体数字化转型。农业主体的数字化转型,往往从交易电商化开始,通过“上云、用数、赋智”,逐步扩大和深化数字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逐步实现流程在线化、品牌优质化、经营智能化、生态协同化、竞争高效化。这是电商升级促进农业主体数字化转型的过程,是一个由“外”到“内”再到“外”的数字化演化和竞争力强化的过程。鉴于不少传统企业开展电商和数字化转型的经验教训,主要建议两点:一方面,企业要统筹运营线上线下业务,特别要注重以线上促线下,而且不要仅限于导流变现;另一方面,要关注电商经营带来的隐性绩效和促变绩效,否则,就会低估电商的作用,不利于农业主体的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