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速递】
北京市首推知识产权海外险试点
北京市首推知识产权海外纠纷法律费用保险(以下简称知识产权海外险),为企业出海发展保驾护航。在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下,试点保险公司人保财险北京分公司为7家海外出口业务较多的企业承保了知识产权海外险,同时,承保企业也获得试点项目的保费补贴。获支持企业所属行业涵盖数字安全类产品、商用电脑、电子产品屏幕、信息网络、VR、人工智能、医疗科技、信息技术开发等领域,涉及知识产权海外险试点项目保费补贴400万元,保险保障总金额4200万元,单张保险单累计最高赔偿金额达600万元。
北京市打造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积极开展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改革,以“谁用人、谁评价、谁发证、谁负责”为原则,将过去的职业资格鉴定改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鼓励院校、企业、社会化评价机构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劳动者开展技能等级认定,围绕“两区”建设,北京将发挥龙头企业、高精尖企业作用,强化行业企业在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推进“产、学、评”深度融合。同时,继续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形成科学化、社会化、多元化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全方位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北京市支持企业建立“新八级”岗位绩效工资制
“十四五”期间,北京市将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350万人次,年平均培训70万人次,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鼓励企业建立“新八级”岗位绩效工资制,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
“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启动了首都“育才工程”,包括两个计划:一个是针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登攀”计划,另一个就是针对技能人才的“金蓝领”培育行动计划。“金蓝领”培育行动计划主要围绕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这四个方面展开,目的就是结合首都产业发展、城市运行保障以及市民生活服务等需要,开展大规模、多层次培训,让劳动者从无技能到有技能,从低技能到高技能,培养造就一大批首都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人才。重点围绕科技创新、生活性服务业和城市运行保障领域企业职工开展稳岗兴业技能提升培训,同时针对北京市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开展就业技能和创业培训。
支持企业建立“新八级”岗位绩效工资制。北京市一直注重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奖励激励,主要有评选、表彰、大师名字命名工作室等,还有物质奖励方式。支持企业探索建立“新八级”岗位绩效工资制,核心就是,企业可以设计“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的薪酬激励方式,对关键技术岗位、关键工序和急需紧缺的技能人才,可以打破常规,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制、年薪制等分配形式,发挥国有企业在技能人才激励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一批国有龙头企业率先建立了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实现技能与待遇“双提升”。
新职业也可以开展技能认定。在技能水平的评定方面,北京市制定了《关于开展新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通知》,“网红主播”等新职业也可以开展技能等级认定了。新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首批选定了互联网营销师等20个新职业,面向社会公开遴选包括企业、社会团体、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等在内的社会评价组织,由它们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实际确定评价内容,采取理论知识考试、实际操作考核、综合评审等方式,对新职业劳动者开展技能等级认定。
【前沿观点】
深挖银发经济市场潜力
深挖银发经济的市场潜力,不仅能够带来经济上的增长,还有利于增进老年人福祉。各级政府要着力解决银发经济发展的堵点,精准出台政策,让银发经济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老龄社会的出现与发展,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经济界、产业界和学术界的一些专家预计,银发经济将会成为未来中国市场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银发经济是“朝阳经济”。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步伐加快,银发经济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因为拥有数以亿计的消费群体,市场潜力庞大,所以银发经济也被称为“朝阳经济”。正如一些投资者所说的,人类在20世纪发现、发展、繁荣了儿童经济和妇女经济,在21世纪则发现了银发经济。银发经济在中国持续升温,潜力巨大。其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有卫生健康服务、家政服务、日常生活用品、保险业、金融理财、旅游娱乐、房地产、教育、咨询服务等领域。由于老年人口数量庞大,银发经济具有极大挖掘价值。银发经济大致可分为日用品经济、医疗保健经济和服务类经济等。日用品经济主要是指满足老年人日常吃穿住行需求的经济活动。医疗保健经济主要是指满足老年人医疗和健康需求的经济活动。服务类经济包括与老年人休闲、旅游、饲养宠物等相关的经济活动。这三大类银发经济都很重要。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老年人寿命的不断增加、社会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服务类经济在银发经济中的占比将越来越大。正因为如此,中国近年来愈加重视银发经济,适时出台政策,积极推动银发经济的发展。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发展养老服务和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纳入了扩大内需战略。2021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两会记者会上指出,老龄产业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朝阳产业,它带来了多样化的需求。同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印发,提出积极培育银发经济,发展适老产业,大力发展养老相关产业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推动银发经济发展提出了四项具体措施。
二、发展银发经济的机遇和挑战。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为银发经济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统计数据显示,2016—2020年间,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持续上升。2020年达5.4万亿元,预计2021年达到5.9万亿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预计到2030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可达13万亿元。而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测算,中国老龄产业产值将在2050年突破100万亿元。随着老龄化不断深化,银发经济正在一步一步由幕后走向台前,逐渐成为社会经济不可忽视的增长点,为中国经济带来更多机遇。具体而言,一是,促进老龄用品、产业和相关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有利于新的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银发经济是以企业为供给者、以老年人为需求者的综合性产业经济体系,其产品与服务涵盖了第一、二、三产业。要充分认识到,发展银发经济不只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同时也是为了扩大内需,从而推动新的产业和产业链的形成。二是,发展银发经济有利于创造更多就业,也能促进一部分低龄老年人“再就业”。三是,加快相关金融产品开发,有利于为资本和金融市场带来新的财源,构建和发展多层次的资本与金融市场,促进资本流动与金融服务迭代。老年人虽然总体上消费力不及中青年人,但仍然不可小觑。尤其是现在一些老年人的观念发生了改变,愿意将一生的积蓄用于自己的晚年生活,而不只是作为后代的遗产。这样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他们大手笔置业、购物、旅游、康养等,消费需求旺盛。老年人口不是负担,而是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这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之一,发展银发经济的意义不是仅限于解决老年人的问题,规模巨大的老年人口是可以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乃至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种动力。除了机遇,银发经济也带来了挑战。首先是市场观念需要更新。企业要把老年人当作重要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适老化改造上要下足功夫。其次,专门针对老年人实施诈骗的案件时有发生。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老年群体辨识能力不强、认知结构陈旧等弱点,编造谎言,设置各种陷阱坑骗老人的钱财,严重侵害了老年群体的合法权益。政府要精准打击针对老年人的坑蒙拐骗行为,让老年人买得放心、用得安心、活得舒心。
三、促进银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气力来应对。”面向未来,积极发展银发经济,丰富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对于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做好发展银发经济的顶层设计。政府有关部门、研究机构、高校等应该对新时代中国如何发展银发经济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系统的宏观构想与具体的政策设计。要解决银发经济的顶层设计问题,就需要制定老龄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出台老龄产业指导目录、编制老龄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第二,推进银发经济人才队伍建设。无论是老年人产品的创新,还是养老服务的供给,最终都要落实到人才的身上。随着银发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和需求类型也随之增加。就养老护理来说,需要通过引才、育才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专业胜任、数量充足的养老护理队伍,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护理需求。同时也要在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加强老年医学人才培养。在从业资格上,需要尽快建立从业资格证书与准入制度,确保从业人员有政府认可的准入资质。第三,加强银发经济市场监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加强监管,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维护老年人消费权益,营造安全、便利、诚信的消费环境。市场监管要主动跟上银发经济市场发展的脚步,主动出击,而非被动应对,加强保健、养老服务等相关产品与服务行业的监督与管理,加快网络监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以强有力的市场监管助推银发经济发展。第四,深化老年普法教育。相关部门应该向老年人进行普法宣传教育,让他们对常见的诈骗方式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从根源上杜绝老年人上当受骗的可能。普法工作不仅要进社区,还要进家庭,包括对老年人的子女也要进行普法教育,帮助老年人识别诈骗,切实守住老年人的“钱袋子”。总而言之,在步入老龄社会的今天,中国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正当其时。深挖银发经济的市场潜力,不仅能够带来经济上的增长,还有利于增进老年人福祉。各级政府要着力解决银发经济发展的堵点,精准出台政策,让银发经济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