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速递】
北京经开区探路工业用地城市更新
北京经开区不断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管理突出问题。
率先探路工业用地城市更新两年盘活土地266公顷。多措并举推动城市更新,持续盘活低效用地,为引进、留住优质企业,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腾出了更大空间。通过城市更新盘活土地,先后支持北汽新能源、威讯半导体、恒瑞药业、绿竹生物等企业项目进一步发展。这些成功案例积攒出城市更新的“亦庄经验”,摸索出了一条产业用地更新的良性循环之路:坚持“工”改“工”和“先有项目再论更新”,保障产业发展,更新空间优先解决新入区的高精尖产业项目;减量发展的背景下,利用“指标池”为产业项目、公共设施精准匹配建筑指标;引导企业补齐区域商业短板,建设活力街区;在城市更新中融入双碳理念,要求城市更新项目建设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主动引入金融支持,保障资金需求,有效推动了区域高质量发展。
聚焦“关键小事”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创建全市领先。经开区仍在继续开展示范小区、示范单位、示范商务楼宇、示范商业街区等垃圾分类示范创建工作,加快垃圾分类从“引领式”向“标准式”转变。同时,北京经开区已经建立全区党政机关、社会单位垃圾分类“一本账”,形成全区垃圾清运“一盘棋”,打造全区政策宣传“一张网”。以党建为引领,以亦企服务港、居委会、党建工作站为平台,以“吹哨报到”为抓手,探索出“互联网+源头分类”和“撤桶并站+集中管理”两种生活区特色的分类模式,通过“积分奖励”,提高居民参与热情,实现垃圾分类全程管理;以亦城财富中心为代表,探索经营性产业园区垃圾分类推广路径;通过建立智能数据云平台,指导园区企业开展建设“1+4”固体废物统一处理试点,依托过程控制,实现园区固废减量。
西城区出台干部荣誉退休制度
日前,西城区委组织部、区委老干部局联合印发《西城区干部荣誉退休制度(试行)》的通知,其中,区委老干部局和各单位老干部工作部门定期组织新退休干部开展学习教育培训,以党建引领老干部工作向基层延伸工作为重要抓手,所在单位鼓励、引导退休干部到社区报到。各单位再结合退休干部志趣爱好、工作经历、身体状况等,将有特长、专长的退休干部纳入“银发人才”资源库,鼓励其融入社区,加入老党员先锋队等。还配套编制了《西城区退休干部服务手册》,涵盖党规党纪、学习教育、发挥作用、文体活动等内容,为干部退休生活提供指引。通过做好服务保障对接、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等,实现干部管理从在职到退休的紧密衔接。街道及时完善退休干部管理台账,引导退休干部到社区报到,鼓励退休干部以党员身份积极参与基层治理,找准定位,发挥专长,实现新作为,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朝阳区探索出“馆社”“馆店”“馆校”等合作模式
近日,朝阳区从构建阅读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模式、加大政策支持、组织开展特色主题阅读活动、培育引进品牌书店发展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打造“15分钟阅读生活圈”,建设“书香朝阳·阅读之城”,让阅读成为市民生活新时尚。还探索出“馆社”“馆店”“馆校”“馆医”合作模式,建设“店中馆”特藏城市书屋,构建“阅读之城”数字平台。在支持实体书店发展方面,朝阳区每年安排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书店进行支持。具体分为市级配套奖励、新开办实体书店补贴、持续运营奖励和融合发展奖励。朝阳区还实施阅读推广人才“百千万”计划,推荐评选100名阅读推广大使、1000名阅读推广人和10000名阅读达人,构建朝阳阅读人才体系。
【他山之石】
南京市建立全国首个后备箱文化市集发展新机制
近日,南京市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鼓励支持南京市汽车后备箱文化市集健康有序发展若干措施(试行)),推出8条政策措施。南京成为全国首个发布鼓励支持汽车后备箱文化市集健康有序发展措施的城市。
支持特色示范建设。支持江北新区、各区依托商圈、商业综合体、文旅景区、美丽乡村等载体,打造一批适合常态化开展汽车后备箱文化市集的场所。对定期开展活动、特色亮点突出并形成良好示范带动力的载体,给予相应政策支持。
丰富应用场景内容。鼓励江北新区、各区将开展汽车后备箱文化市集纳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系列活动中,与主题会展、公益宣传、文娱活动、城市形象打造等同步谋划,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汽车后备箱文化市集活动。
打造知名文化品牌。鼓励支持汽车后备箱文化市集与抖音、小红书、知乎等平台合作,开展优秀主理人、车主等评选活动,加强品牌建设。以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中国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等活动为契机,推动汽车后备箱文化市集与国际商业组织、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机构等交流合作,构建富有南京文化特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ip。
推动业态创新升级。支持汽车后备箱文化市集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与品牌商、老字号、mcn机构等建立深度合作,搭建后备箱选品平台,丰富后备箱经营品类,拓展线上营销渠道。鼓励引导战略投资机构与汽车后备箱文化市集深度合作,对有前景的车队、车主运营品牌,进行市场化高端化培育,支持相关品牌做大做强,推动品牌全链条式发展。
提升行业自治水平。推动成立汽车后备箱文化市集发展联盟,充分发挥联盟沟通政府、对接企业、联系车队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标准制定、品牌宣传、交流合作等行业发展促进工作。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车队注册成立独立法人机构,建立完善车主准入退出、投诉处理等内部管理制度。从事食品经营活动,应遵守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时事观察】
护理服务期待建立“正规军”
目前,护工行业存在专业性不足、服务质量难以监督和保障、收费标准缺乏规范等问题,很多人对护工服务心存忧虑。一方面,专业人士建议,应该对护工行业建立统一完善的监督标准和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多地开始试点“无陪护”病房,经过规范化培训的护理人员或将成为陪护主力军。
一、近年来,医疗服务量逐年增加,让本就紧缺的护理资源更加紧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6亿,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超4000万,仅这一群体对健康服务、日常生活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就有着很高的期待。但是,把病人交给护工后家属就能放心了吗?请护工这件事让不少人感到烦恼,一方面担心护工专业性不足,服务质量难以监督和保障;另一方面收费标准缺乏规范。2022年6月,北京市卫健委出台《2022年北京市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要求护工陪护、雇佣服务实行患者自愿原则,相关服务要实行明码标价和收费公示,护工的服务质量和规范管理问题再次引起关注。
二、护工多缺乏专业性和有效监管。55岁的李姐,做护工3年多。刚入行时她加入过一家劳务派遣机构,后来有了稳定的客源,决定单干。她的陪护技能主要靠跟同行学,平时也会在网上学一些。来自深圳宝安区的陈冲,在养老服务业有着多年从业经验。他表示,理想的护工要掌握专业的日常陪护技能、基础医疗知识和基本操作,还要有人文精神,懂得关心关爱被陪护者,但现实情况是护工群体年龄普遍偏大、受教育程度不高、流动性大。“而且护工行业无准入资格,多为‘零经验上岗’,缺乏系统性、专业化培训。”陈冲说。此外,据陈冲了解,护工多为患者及家属自行聘用,与劳务派遣机构或家政服务机构签订协议。但是正由于此,医疗机构对护工执业缺乏监管,护工费用乱收、一名护工超额陪护多名患者等现象常见。
三、行业需建立统一监督标准和评价体系。护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陪护服务需求缺口,但从长期看,解决护工行业相关问题,保障患者享受高质量的服务,需要加强行业监管。为适应公众的健康需求,全国层面近年来推出不少有针对性的政策。2019年7月发布的《关于加强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规范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加强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规范管理,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不少于120学时的理论和实践培训。2020年1月,中国养老服务领域第一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对养老护理员培训等基础性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有学者表示,相关政策为规范护工管理提供了宏观指导,但仍需注意的是,现今护工市场管理仍然繁杂,涉及护工公司、医院等多方,另有部分护工属于个体进行工作,政策举措的落实效果可能会有折扣。有专家认为,行业要实现健康长远发展,建立统一完善的监督标准和评价体系的步伐需尽快跟上。“医院要与第三方机构理顺责任关系,制定护工服务规范和服务质量动态评估监督机制,此外,在兼顾护工收入和患者负担基础上,探索制定更为合理的服务价格标准。”
四、专业护理员或成未来陪护主力军。近两年,为补齐护工行业目前存在的短板弱项,北京、重庆、福建等地陆续出台举措,提出将包含护工在内的社会劳动者纳入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政策体系,支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或是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采取规范化培训,将护工升级为专业护理员。2022年8月,福建已经开始组织实施“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患者无须家属陪护或聘请护工,而是由经过规范化培训的护理员在护士指导下,提供24小时不间断陪护、生活照料等服务。护理员由医院统一聘用管理,费用由财政、医保、患者多方共同承担。另有专业人士表示,根据工作内容和职责不同,可以将护理体系分为护理员、助理护理、医疗护理和护理科学研究等不同层次,各层次的培训教育内容各有侧重,并建立相应的职业上升通道。此外,还应该落实护理员由医疗机构统一聘用和管理制度,建立系统、全面的培训体系,并完善医疗护理员的职业认证制度。据统计,中国现有鉴定合格的养老护理员只有4万多人,按照1:3失能人口照护比来算,养老护理人才缺口可能在千万级别。2022年4月,国家卫健委印发的《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要探索建立和发展医疗护理员职业队伍,扩大老年医疗护理人力资源,更好地适应老龄社会需求。